发文 注册 登录
游记

女子独旅尼泊尔|住进传统的山间村落里

73 16 22181
Irisspace 的头像
Irisspace
#1
旧 2019-07-21, 13:09



▌快闪博克拉

清晨七点的巴士告别了加德满都,在午后四点抵达博克拉(Pokhara),尼泊尔的第二大城。

沿路摇晃颠簸的车程让人不敢吃下任何东西,连水都没办法好好地喝。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座位,屁股不停地从椅垫飞起又落下,左右转弯的时候直接粘贴隔壁乘客的臂膀,另类的亲密接触。上下车第一件事就是确认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还安稳地横在原位。

早已耳闻这段路程的强大震幅,但没想要一震就是八小时,毫无冷场。





博克拉的确很美,费娃湖(Fewa Lake)被山色包围,在阳光洒落的午后粼粼发光,没有加德满都的人声鼎沸和尘土飞扬,所有人都是慢步调,回归欧洲生活的既视感。但我对这座城市就是提不起太大兴趣,沿街的中文招牌、美式餐厅和每走两步就一间的纪念品店令人出神,令人难有身处于尼泊尔的自觉,以观光为导向的城。

半夜躺在Hostel的床上,回顾这段旅程,也过去一半了。真的要在博克拉度过剩下的五天?

没能造访Nam在山谷间的老家大概是此行最大的遗憾,想到这里,我打开订房网站,用地图模式在附近的山区胡乱地搜索,于是一个名为「Village Homestay 」的房源映上眼帘。远山、梯田、石板和黄土砌成的传统方屋,身着民族服饰的妇人坐在阳光洒落的灶房里生火炊饭,自给自足的山间生活,一张张的照片从眼前划过。

毫无犹豫地下订了接下来三日的住宿,把后揹包刷新,才沉沉睡去。




▌开往山间村落的Local Bus

从博克拉开往我要前往的山间村落-Dam Dame Village的Local Bus,一天只有一班,三点半发车。

我揹着后揹包在巴士转运站的十字路口,一台一台地问,我要去的地方连我自己都不是太清楚,讲了司机也不见得听得懂,眼看发车时间就要逼近,广场上的巴士一台一台地离去,我越来越慌。终于问到了最后一台,司机依然没听懂,但一旁一位准备上车的乘客对我喊了:「Yes! Dam Dame!」,事已至此,即便不是,这台巴士也是我最后的希望了。

这样的巴士里头没有外地的面孔,一上车所有人都盯着我看,稀客稀客。

沿路有人招手就停,要下车就大喊一声,人来来去去,有时候拥挤到窒息,有时候冷清得灌满窗外凉风,沿途景色很美,美到有一个瞬间我流泪。

车内民生补给品占去大半空间,走道和座椅上堆满米袋和干货。隔壁的老人捧着一大罐家庭号的雪碧,笑得像个孩子。

颠簸的路程、配上车内音响大声放送的宝莱坞音乐,五感都接收着极度陌生的讯息。漂泊于认知以外的生活,却更深刻感受「存在」的事实。





约莫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一整路的摇头晃脑,越过一座又一座的梯田,巴士又在一个巨大的转弯处前停了下来,好几个人起身下车。我有预感这也是我的站牌,但又难以确定,犹豫不决之际突然全车的男女老少都看着我大喊:「Here! Dam Dame Village!」我赶紧背上背包说谢谢,匆忙下站。

原来全车的人都都跟我一样紧张啊。


坐在我后方的老人。在我下车后探出窗外与我道别。



▌跟着古隆族在山间生活

抵达后Rabindra和他哥哥一起到巴士停靠处来接我,哥哥的肩膀上还背了他两岁的小儿子。我们沿着石板堆成的路走,村子里大多的房子也都是石板砌成的,抹上黄土又被漆成五颜六色,很美。若要走回自己的房子,就得先穿越别人家的前厅或者后院,又或者其实跟跟没有前厅后院之分,整个村落都是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园。从房屋之间的空隙望出去,就是山峦,就是梯田。

Rabindra是我的宿主,二十七岁的大男孩,和父母和大嫂一起生活在这山间村落里的老房子里,一家人都是古隆族人(Gurung),居住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的民族。他上头有两个哥哥,一个在迪拜工作,一个在马来西亚,我抵达的这天正好是他们返乡假期的最后一天,阖家团圆很热闹。


尽头的房子就是Rabindra家。

Rabindra家门口望出去的样子,看得见来时的蜿蜒黄土路。深呼吸,洗去抵达时的一身疲惫。


Rabindra的家。

阿嬷走近灶房的背影。

Rabindra 的大嫂。

村落里遇见的第一位老人,看见我就大喊了一声 “Namaste!” ,指着手里的相机便问我可不可以帮他拍一张。我笑着说当然好,他定在镜头前,露出大大的笑容。背景灶房的窗和满屋簷的风干玉米。

注:
Namaste(नमस्ते) 是梵文。
Nama是「鞠躬」的意思,as是「我」,te是「你」,字面上读来是「我向你鞠躬」,更深层的含义是「我向你的灵魂致敬」。在尼泊尔、印度等地是很常见的问候语。
喜欢在这儿见了人就大喊一声Namaste! 然后换来扎实饱满笑容。



阿嬷为我送上一杯刚煮好的尼泊尔奶茶。

我位于二楼的房间,就在爬上木梯后的右手边。这三天里我是唯一的房客。



▌阿嬷的魔法灶房

Rabindra的妈妈不太会讲英文,但她所散发的温暖和真诚不需要透过语言就能传达。她要我叫要她「阿嬷」,并且我取了一个古隆族名字-Momoda。

印象里阿嬷不是在灶房里料理一家餐食,就是在院子里喂鸡、洗碗、洗衣,打理家物,一整天都无比忙碌。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她忙进忙出,坐在灶房的黄土地板上静静看她烧材煮饭的样子,好似在看一场不可思异的魔法秀。









入住后的第二个清晨,我在日记中写下:

「清晨五点鸡鸣,天未光便能听见阿嬷起床的骚动声响。

脚步声从卧室移至厨房,草鞋与黄土地面磨擦,发出细小的沙沙声。在没有任何杂音的深山里,她的一举一动都有音可循,每一个细碎的声响竟然都换来清晰的画面。我躺在二楼卧室的床上,小心翼翼地聆听。

厨房里传来一阵短促、低闷的呜鸣,是阿嬷用竹筒对着木柴吹气、生火的声音,小小火苗逐渐扩大,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股热气,木柴发出劈啪声,火焰在微光中起舞。

她拾起手边的铁壶,将它放在火炉上,勺入两匙昨日傍晚我和Rabindra一起挤的水牛奶,再放进红茶末和香料,准备煮今日的第一壶奶茶。

窗外的天色又亮了一些。我翻过身,又睡着了。」



山里的餐食,大量的米饭,配上地瓜叶和肉汁。

在鸡笼里喂鸡的阿嬷。


▌学校寻访记

那天Rabindra说他要去溪边抓鱼,太阳下山前回来。山坡上有一间学校,我要的话可以去参观。

「我不会打扰到他们吗?」我问。
「不会,他们最喜欢访客了。」他笑答。

沿着村落里的石板小路往他告诉我方向走去,在岔路前停顿犹豫,就听见奶奶从后头大喊着那个她为我取的名子-”Momoda”,然后说”Up、Up!” 。最后还是迷了路,撞进别人家的后院,看见两只大大的水牛,又绕到正门去问路。

折腾了一番,远远的终于看见山坡上一间平房,白色的砖墙上淡淡的写着”SCHOOL”。








造访时依然是上课时间,我悄悄躲在一棵树后面偷看教室内上课的模样。直到老师看见了我,邀请我到教室内的一角坐下。

孩子们一个个围上来,童稚的大眨牙眨的。

「妳叫什么名字?」「妳从哪里来?」「妳身上有巧克力吗?」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310801


可爱的双胞胎姊妹,两人还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弟弟。
我特别喜欢她们头上红色的缎带和工整的辫子,右鼻翼上的鼻环也很美。
无需保留的好奇心,妳看我我也看妳,都是彼此眼里的远方风景。


以下是一系列得来不易的合照:

(来来来靠过来)

(被淹没……)

(成功露脸)

(Never Mind......)

把相机借给孩子们玩。

辫子女孩为我拍的照片。


对了,那天Rabindra真的抓了一篓鱼回来,成了我们当天的晚餐。





▌成为Homestay的契机


道别前的夜晚,我问Rabindra当初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把老家变成Homestay呢?

原来曾经有对来自法国的夫妻在村落里常驻了半年,协助一旁的学校创建起硬件设施。 当时这对夫妻就借住在Rabindra家里。

离别前夫妻告诉Rabindra,这样俭朴的传统生活其实很有文化价值,若是能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来入住、体验,必定会很有意义,也能够为他们增加额外的收入。于是夫妻俩为Rabindra架设了Airbnb房源,展开了这一家人的接待之路。

其实从走进村庄的那一刻起就能发现,这已经不太像是一个村庄了,一栋栋石板房屋被盖上草席,早已人去楼空。

「大部分的居民都决定搬去市区居住了,比较方便嘛。」Rabindra望着邻居的空屋说。他不是个有太多表情的人,但眼底还是流露出一些无奈。

「但我不喜欢市区,山里的生活很好啊。对我而言,这才是生活。」 眼前是一片辽阔的梯田,身后的山峦无止境地蔓延,奶奶在厨房里烧晚饭,木窗渗出袅袅炊烟。

我望向Rabindra凝视远方的侧脸,我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他没有放弃这样的生活。


已盖上草席的邻居家。

正在替水牛挤奶的Rabindra,每天早晨和傍晚各挤一次。

用传统方法将水牛奶制成奶油的阿嬷。

我们三人一起合力制作的奶油!

从后院看出去的日出。

离开前阿嬷为我准备的最后一份早餐。
一杯尼泊尔奶茶,两片手杆的烤饼间夹了一颗过熟的荷包蛋。

阿嬷在阳光下的侧脸,我特别喜欢她那一串金质耳环,好美。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310801

和我的尼泊尔阿嬷道别,获得眉心一点红Tika,和一条印满经文的金黄丝巾。



▌后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两夜,但却写下了我在尼泊尔最深刻的回忆。

山间村落里的生活好平凡啊,挣食物吃、料理食物、打理家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甚至还过得挺快。

把自己放入陌生而遥远的生活,看见生命新的可能,原来活着可以有这么多种样貌。

若有机会造访尼泊尔,不妨也尝试在城市与登山步道以外的另一种可能-住进当地人的家里吧。




最后还是老话一句:去旅行吧。


Iris.


IG: @irisspace
FB: Irisspace
Blog:irisspace.com

Rabindra家的房源链接:
Village Homestay Panchase
此帖于 2019-07-25 16:36 被 Irisspace 编辑。
感谢 59
22181 次查看
ragk88
#2
旧 2019-07-24, 16:17
读到一半,忽然觉得这世界很美,岁月静好 = )
文章里的生活和照片都很漂亮
感谢 3
wbc123wong 的头像
wbc123wong
#3
旧 2019-07-24, 19:51
我由加德满都去博卡拉,11小时
太可怕了
感谢 1
Shina. Shina
#4
旧 2019-07-24, 22:04
引用:
作者: wbc123wong (原帖)
我由加德满都去博卡拉,11小时
太可怕了
看来 Nepal. 还是没有太多变化 依然是纯朴的!
感谢 1
wbc123wong 的头像
wbc123wong
#5
旧 2019-07-24, 23:40
引用:
作者: Shina. Shina (原帖)
看来 Nepal. 还是没有太多变化 依然是纯朴的!



感谢 6
yuc21 yuc21 已通过手机验证. 门号所属国家:Taiwan
#6
旧 2019-07-25, 09:27
好棒的地方,照片很有味道,我也想去了…
nnniooo
#7
旧 2019-07-25, 12:00
原本没有去过也没有特别印象的尼泊尔
透过作者的文笔和照片开始在我脑海中有了色彩

想去的目标又增加了一个!
clairecat0508
#8
旧 2019-07-25, 16:27
看到此文,忍不住想起尼泊尔的回忆,那是一个会让你想回去的地方。
虽然我没去住homestay,但健行的路上,teahouse的女孩或工作人员,
都好温暖,可爱,亲切。

感谢分享。
巴德
#9
旧 2019-07-25, 16:58
能维持这样的生活其实挺不容易
就好像Rabindra的邻居们
年轻人们
大概早早就离开家乡
搬到大都市去
享受方便的生活
赚取更高的收入
这是进步开放的结果...

很喜欢法国夫妇的故事
在都市里我们不缺什么
但是生活稳定下心灵会空虚
没找点事做感官会麻痺
在偏乡帮忙建设学校
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小朋友来说学习是很棒的事^^
感谢 1
nothingliou
#10
旧 2019-07-25, 19:54
看了文章, 好有切身感受, 想起前年从博克拉(Pokhara)搭车转车上了廓尔喀(Gurkha), 当地那几天只有我一个外国人, 当地人都好腼腆但很友善, 一起看夕阳/看小朋友玩球/爬山上神殿/在山坡台阶旁喘气彼此加油, 尼泊尔的乡间真的好让人留恋~~
感谢 1
jolin00229
#11
旧 2019-07-25, 21:03
好漂亮的照片,我以后也要去住;D
感谢大大分享<3
大叔的笑容好可爱好纯朴,喜欢
p030031
#12
旧 2019-07-26, 14:30
好棒的旅游 好棒的人生体验
好美好开朗的女孩
Forever Friend 的头像
Forever Friend
#13
旧 2019-07-26, 17:37
引用:
作者: Shina. Shina (原帖)
看来 Nepal. 还是没有太多变化 依然是纯朴的!
的确,尼泊尔确是纯朴的,去过的人都会感受到
Forever Friend 的头像
Forever Friend
#14
旧 2019-07-26, 17:42
引用:
作者: wbc123wong (原帖)
我由加德满都去博卡拉,11小时
太可怕了
因为知道路途遥远,我从加德满都出发,中途走了4小时先安排停留一个小镇,再继续上路,余下5小时路程,到达博克拉应该共用了9小时。
感谢 1
Forever Friend 的头像
Forever Friend
#15
旧 2019-07-26, 17:47
我7月份刚好也去了一次小镇homestay,乡间的尼泊尔人真的很纯朴善良,生活简简单单的,物质也不丰富也不多,但我走遍全村见到他们每个都是开开心心的。

也许这样就是真正的「知足常乐」,简单就是福。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