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呢,我是2017年暑假决定要去釜山之后,才知道那部叫做「尸速列车」的电影,原文翻译过来就是「釜山行」。
跑一趟釜山,其实也没甚么特别的原因。一直有打算搭船走一趟对马海峡,来个日韩跨国旅行,船班的数据也很早查好,静静地躺在数据库里待命。刚好在毕业即失业的时间点,想说就来个不一样的毕旅,先去釜山停留个几天,再搭夜船去福冈或下关。
大概是我平常就是给很多人一副不看韩剧不追韩星的印象,八月底,当我在金海机场降落,顺手连上wifi打卡之后,居然有朋友以为我应该是买错机票。
啧!好歹我有一部份的研究专业是东亚史,虽然现实生活不发篓韩流,但是,读博的这几年胡乱读书,加上当助教备课带同学讨论,总还是对韩国史有那么一点点了解。而且,釜山之后就要去日本阿。
虽然釜山只待了四天,而且首日从机场搭轻轨再转地铁到南浦洞,走进青旅的那一刻也快晚上十一点了,坐在前台一脸冏样的白人Staff看到我进门,那表情就是在等我的样子,大概在想说这个台湾人再不出现,就要视同爽约,准备来刷他的卡。
「我这不是来了吗?」拿出刚刚在机场换到的现金,准备要付房租,Staff看了面额,两手一摊说他没零钱可以找开,让我明天退房之前再付就可以。想起我明天应该会蛮早就走人,搞不好退房的时候柜台还没人上班,是要付钱给谁?反正也要出门觅食,就请他等我一下,买完东西就可以拿零钱上来付房租。
还好房租是先结清了,次日退房之际真的没看到有Staff出现。然后,说好在厨房自行取用的早餐呢?我只看到一条土司跟几颗蛋躺在流理台上。算了,过马路就是BIFF广场,不难找到可以解决早餐的店家。再说,虽然订的是六人一间dorm,但其实只有我一个人住,跟单人间没两样,睡得也还不错,所以还能够原谅早餐长得有点抱歉这件事。
因为想去海东龙宫寺,搭地铁去海云台,有两种公车可以换乘,但回程有点不想拉回南浦,想说就在海云台落脚一个晚上。虽然这里是釜山有名的海滩休闲胜地,但我连海滩都没走下去过,活动范围就只在外围的市场、商圈,感受悠闲的度假氛围而已。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255308
市场里几乎每家海产店都有卖盲鳗,不过海鲜这种东西,对单独旅行的人来说,实在是很难点餐,所以一向不太会是我觅食的选择,再说看到台湾少见的盲鳗,会觉得新奇想多看几眼,未必会想吃,倒是小吃摊的饭卷,还有便宜好吃的水果才更吸引我。
当晚下榻的酒店就在海云台市场里,但是完全不会因为市场的关系,而沾染到游客的喧闹声。只是巷子实在是太不起眼,擦身而过很多次,只好硬着头皮打电话,请Staff出来把我捡走。虽然这家青旅大多是韩国人来住,至少我入住的时候,遇到的都是说韩文的住客,但Staff的英文意外的不错,还能知道我那贫穷的英文到底在讲甚么。
从门口走进公共空间,立马觉得找酒店找到差点鬼打墙的代价非常值得,房间是用密码锁出入,每个床位的隐私跟行李置物柜,在舒适与安全度上都很令人满意。然后运气非常好,并没有遇到喧哗的住客跟打呼的室友。此外,也能够吃到一顿有现煮咖啡的早餐。总之是我最喜欢的一家,而且确定日后还想再访的青旅。
因为靠海的关系,八月底的釜山,气温比台北大约少个五度左右,不过大晴天在外面趴趴走,体感温度其实与台北差别不大。总之,就是热爆。
下午从龙宫寺回来直到天黑,我就一直窝在酒店里没出门。带着kindle下楼倒杯咖啡想来读点书,无意间发现公共空间的书架上,有一本人称「釜山一姐」的旅游达人亚莎崎所写的《釜山就该这样慢慢玩》,看到中文旅游指南眼睛都亮起来了,顺手拿下来翻了好一阵子,在书里面喵到几个还蛮想去的地方,例如东莱邑城址,不过这趟只待四天,实在是排不进去。
几天下来跑了龙宫寺、海云台、釜山大学、草梁故事路、龙头山公园、甘川洞文化村,当然不能免俗的朝圣了西面、札嘎其、草梁等在地的市场。因为职业病发作的关系,也去造访了两三个坐落在市区,但不算是热门观光景点的博物馆跟古迹。
考量到去码头搭船的便利性,离开海云台之后,我又搬回南浦,把西面站以南的一号地铁沿线作为活动范围,所以大渊站附近的釜山博物馆就先暂时略过,搜索了一些日文的网络数据,循线造访了「釜山镇支城」跟「朝鲜通信使历史馆」。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255308
其实这两个地方根本就是连在一起的,从凡一地铁站2号出口直走,途中会经过一家釜山银行,往对面看则是釜山镇市场,印象中还走过了好几家裁缝机具店,看到一条我很怀疑是不是正确方向的巷弄,拐进去就看到釜山镇支城的金垒关。
当年丰臣秀吉在攻打朝鲜时,为了攻防与对外联系的需要而在釜山这一带筑城,釜山镇支城别称子城台,现在也叫做子城台公园,是毛利辉元所修建的日式城池。「支城」或「子城」的称呼主要是相对于釜山镇作为「母城」的角色。日本撤军之后,继续被朝鲜作为釜山镇的防御设施来使用。目前公园的旧迹是二战之后重新修整,后来才搬到这里的,原本是更靠近沿海。至于釜山镇的旧迹听说因为地形的变迁,大部分已沉入海中。
从金垒关走上去,再循公园步道走下来,转个弯就看到朝鲜通信历史馆,要不是我眼尖看到招牌尾端的超小汉字,大概又会擦身而过了。
馆内的空间不大,用绕的大概半小时就可以解决,虽然去的那天是假日,也只看到两组本地的亲子档进来看展而已(忍不住吐槽一下,带小孩来的都不是爸爸而是妈妈),确实是个很凉但能放慢步调参观的地点。
一楼主要是介绍通信使的由来与发展,以及通信使团所人员组成,例如通信正副使、才学识优异的随行人员、海事技术人员、余兴节目的表演人员等等。以前的外交使团就等于王朝的门面(好吧现在也是),尤其朝鲜又以「小中华」自居,能够被派遣去中国的「燕行使」或是派往日本的「通信使」与随员,多为一时之选。这些人除了肩负外交通好的任务,还要有优异的学知教养,能与幕府、各藩国的官僚、知识人用汉字诗文相互赠答、酬唱,当然也有人会写下不同体裁的见闻纪录,例如日记、纪游诗词等,近世东亚文化交流的网络就是这样建构起来的。
二楼则有通信使节团的船队模型,以及展示通信使团从首尔(当时叫做汉阳)出发,通过对马海峡、濑户内海到江户的航海旅行路线,一整个有戳到我的职业病,所以在里面窝了快两小时才出来。
话说在下关上岸之后,从关门大桥附近搭公车去长府城下町逛史迹,热到有点想翻肚,刚好经过附近的下关市立博物馆,看到有日韩交流的主题展,就决定花三百日币进去参观兼吹冷气了。馆内也有展示部分朝鲜通信使的数据,也有一幅示意图,标示通信使在日本的旅行路线。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李朝派遣了一共12回的通信使团,每次的人数都在三百至五百多人不等,当时的长府藩与萩藩都要合力动员数百位上下级武士来接待,也要征集船队运送使团的饮食与其他物资。
船队在出航之前,会先在面前面提到的釜山镇支城的「永嘉台」先举行所谓的「海神祭」,祈求海神不要心情差把船给翻了,航行到对马的过程能够平安无事。看完博物馆的隔天我搭的是釜关航路的夜船,确实领教到对马海峡的风浪真的不小,半夜起来上厕所感觉船身晃得厉害,差点从马桶上滑下来。
釜山近代历史馆则是遗珠之憾,最后的一个整天在札嘎其市场和甘川洞文化村停留得有点小久,因为想早点过去码头,如果一进去又看到甚么陈列品戳到我的职业病,一时无法脱身,之后又得在时间紧迫的状态下赶路,到时候怎么找路就会怎么迷路。
既然是路痴,又不懂韩文,就尽量在移动的过程中从容不迫比较好。所以去青旅拿完行李之后,经过馆外只拍张照就走了,留待下回再来仔细看展。
虽然查了旅行论坛的讨论,大多建议出了车站可以搭出租车,不过从釜山车站走到港口的距离,以我旅行徒步的习惯其实并不算远,加上时间非常充裕,就拉着行李找路标,慢慢移动到客运码头大楼。
办完登船手续之后,也还有时间找家海景咖啡店,解决在釜山的最后一餐。花光剩下的韩元,上船之后的开销,就让野口英世负责了。
当我从釜山车站走到国际客运码头的途中,拍下了这面涂装的铁皮围墙。近代以前,釜山是日韩间进行交流,甚至战争冲突的对口城市,甲午战后,朝鲜与中国脱离了宗藩关系,朝鲜半岛作为山县有朋「利益线」理论的重要范围,日本至此丝毫不掩饰通过半岛为桥梁,遂行其向大陆扩张的野心。与日本仅隔一个对马海峡的釜山,在日韩并合之前,实则早已落入日本的控制。
日本统治时期,釜山被形塑为「东亚的大玄关,世界交通要冲的港口都市」,围墙上所绘的火车头与旅行案内,观光列车的窗外风景、釜山观光协会、海水浴场的建设,部分体现了1910年日韩并合之后,日本在釜山推进的现代化铁道建设与观光事业。
临走之前看到一面又烧到我职业病的铁皮墙,回台北之后挖出了几本大正、昭和年间的釜山城市指南与游记来翻了几翻,只能说这个城市实在是太有趣了。但是这篇已经拖太长,就先到此为止吧。另外,在釜关渡轮上的杂鱼寝经验,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原文链接:
【旅の思い出】撕速裂车釜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