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农历过年去新加坡玩,游记与各位分享!
完整图文版:
http://vincepan.pixnet.net/blog/post/96068056
2/13上午十一点左右我们来到小印度地铁站,新加坡在 19 世纪初英国殖民地时期,曾实施种族隔离政策,原居南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Tamil)移民被安排居住于珠烈甘榜区(Chulia Kampong)地区。后来人口太多,很多泰米尔人移居到现在的小印度,这里有许多印度杂货的摊贩商店,富有异国民族风情。
一出小印度地铁站,就可看到竹脚中心(Tekka Centre),因为当地早期为一片竹林,福建话称为「竹脚」,故而得名;竹脚中心目前一楼有熟食中心,二楼有服饰、布料店。位于实龙冈路的小印度拱廊(Little India Arcade),是由许多老店屋组成之拱廊,主要为生活用品店铺,很多卖衣服的、手环或手背彩绘的商店。
各式各样印度风格的服饰-纱丽(sari) ,纱丽丝绸的鲜艳夺目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入口处有一家传统印度糕饼店,有许多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甜点。我们后来在另一家印度甜点店有挑选一个来品尝。这个甜点真的是太鲜艳了啊~
离开Little India Arcade,我们前往阿都卡夫回教堂(Abdul Gaffor Mosque),这座回教堂是为印度穆斯林打造的,在1859年时以木制结构建成,在1907年时,在南印度回教徒Shaik Abdul Gaffor募资规划下,重新改建为砖造建筑,为了纪念这位催生者,便称为Abdul Gaffor Mosque。
阿都卡夫回教堂融合了南印度、摩尔与欧洲风格,以奶油黄与绿色为主要颜色,外观造型就像宫殿一样,非常特别。此回教堂屋顶没有大圆球,却有许多个弯月形的尖顶。脱鞋入内参观,主殿中央有圆顶彩绘玻璃吊饰,华丽不输欧洲的教堂。
离开回教堂,这边路上见到的多是印度籍新加坡人;小印度的房子一样是色彩缤纷,二楼有气窗,别俱异国风情。
回到实龙冈路,该路是贯穿小印度的主要道路,两旁商店林立,包括金饰、香料、花环、CD与小吃店;尤其金饰店特别多,因为印度人认为黄金象征好运,所以特爱黄金。
这间实龙冈路上的维拉玛卡里亚曼兴都庙(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为富有南印度风格的印度庙,于 1881 年由孟加拉劳工合力建造,主要祭祀的Kali女神是印度教湿婆神(Shiva)妻子雪山神女(Parvati)的化身之一。
Kali女神象征力量与勇气,有许多手臂,拿着各种武器。这间印度教兴都庙的屋顶同样有好几排的神像,表情丰富、色泽鲜艳。
中午时分下起雨了,我们先在竹脚中心吃海南鸡饭,吃饱后由小印度步行前往武吉士(Bugis)。
武吉士商圈的由来是因为19世纪时,来自印尼苏拉维西的Bugis族商人在此地做生意,虽然古早商人已经离去了,但Bugis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地铁站与商圈名称。现在这里成为购物中心、市集以及宗教寺庙的聚集地,有点像华人商圈。
武吉士街(Bugis Street)由近600个摊档组成,是全新加坡最大的购物点,有各式各样的道地小吃和百货商品。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886531
穿过Bugis Street,对面是白沙浮市场(Bugis Village)也是主要贩售衣服、饰品还有小吃。但我们就没进去逛了,直接前往苏丹回教堂。武吉士地区最有名的就是有着金色洋葱头的苏丹回教堂( Masjid Sultan),外观看来就像是天方夜谭内的阿拉伯皇宫。
苏丹回教堂是当地最古老的回教堂(清真寺),在1824年时,由东印度公司协助,马来苏丹国王兴建而成。到了1924年时,因为旧的空间不敷使用,所以重新设计建造,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回教堂之一。
苏丹回教堂金黄色圆顶庄严而华丽,融合了波斯、土耳其、马来西亚建筑风格,仔细观察金黄色圆顶底座的褐色环圈,竟是由酱油瓶堆砌而成,显示当初众信徒兴建时,克难贡献物资的成果。
游客可免费入内参观,但衣着不可暴露,如短裙、露背装,需披上长袍才可进入。苏丹回教堂内没有像外表那么华丽,非常朴素无华。这座新加坡最大也最壮观的宗教建筑的主祈祷堂可容纳多达五千名教徒同时进行礼拜。
回教堂旁边为马来传统文化馆,为苏丹旧王宫改建,展示马来皇族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参观需要购票,所以就跳过吧!
这边的商店主要是贩售马来传统服饰与手工艺品,色彩一样鲜艳亮丽。下午三点多离开武吉士,我这次安排新加坡两天的景点也差不多逛完,准备要前往马来西亚的古城-马六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