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 - 一个拥有人口三百多万、土地面积全球排名第十九、人口密度全球最低的国家。乌兰巴托 - 蒙古国的首都,超过一半人口都住进首都里。
空气中弥漫着一阵电油味,灰蒙蒙的天令我丝亳感受不到草原之国的气息。几经坚持才能从食店老板娘里要回4000蒙图的面食差价,给了我一个坏的初印象,心里正在纳闷。
沿着和平大道,经过国营百货公司,虽然是城市的内核地带,但人流不多,道路两旁大多是楼高三、四层的建筑物。在接近成吉思汗广场的范围,逐渐看见一些新式的高楼大厦,应该是乌兰巴托的商业区。乌兰巴托的旅游资源其实不多,大多旅客只视乌兰巴托为中转站。除了成吉思汗广场外,最着名的旅游景点便是藏传佛教的甘丹寺(Gandantegchinlen Monastery),庙内有一座全世界最大的铜铸观世音菩萨像。
离开广阔的成吉思汗广场,向着北面的甘丹寺方向走去,沿路上除了有数座购物中心外,出现频率最多的便是韩式餐厅和路旁的小型流动雪糕店。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景观突然开扬,前方是一个小社区,从远处望去全是数百间矮矮的民房和被夹在民房与民房之中的蒙古包,木条扎成了一排排的栏栅,将小社区划分成大小不一的区域。走进棚户区的通道内,两旁被大约两米高木栏栅包围,我试着努力眯着眼,都不能从窄窄的夹缝中窥探栏栅内的情形。早听闻乌兰巴托的贫富差距巨大,从蒙古各地到乌兰巴托讨生活的民众因负担不起房租,只能住进这些棚户区内。
再往北走,行车路由柏油路变成尘土飞扬的碎石路,周边的建筑物大都是平房。放眼延绵的山岭,全是密密麻麻的蒙古包,和那种想像中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景观有着巨大落差。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401786
---
旅程中总会常遇到意料之外的事,在没有被蒙古旅行社预先通知的情况下,拥有一双碧眼、染了一头鲜红色长发的年轻荷兰女孩贾丝雯参加了我预定的三天两夜团。看她的样子与打扮,觉得她是那种喜爱夜蒲的女孩,后来发现她是一位爱自然、爱动物、有理想的女孩 (不应以貌取人)。 当然我是乐于并团的,她的加入亦令这三天两夜的行程生色不少,但旅行社没有主动提出退回多缴付的费用,却有欺骗之嫌。
导游罗拉的外貌是典型的蒙古大妈,拥有健硕丰满的身形、一身小麦色的肌肤。她的名字在蒙古语的意思是「太阳」,四十来岁的她是两位小孩的母亲。 她拥有硕士学位,在乌兰巴托的一所大学任教(不应以貌取人×2),只会在暑假期间担任兼职导游。
贾丝雯、罗拉、司机大叔、老婆和我,一行五人乘坐一辆日产吉普车,向着曾经世界最大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 (Khakhorin) 出发。
旅程的第一站是到一间大型超级市场购买三天两夜行程里的食物和水。罗拉除了是我们的导游,还是我们的厨师,负责解决我们三餐所需。她走到一堆马铃薯旁挑选当晚的食材,一轮认真的左挑右选后还是不甚满意,最终她在一份已包装的马铃薯挖开一个洞,选取她的战利品。
超市附近的山头,有数十个蒙古包。我问及昨天在乌兰巴托棚户区的情况,罗拉随手拿起放在路旁上的竹枝,在泥沙上写上“0.7”,并向我解释道:「政府会依据我们的原居地,向每个家庭配给0.7平方公里的土地,让我们能自由地在土地上建屋发展。但是由于除了畜牧业外,大多的工作机会都集中在乌兰巴托,引致很多外省人涌入首都寻找工作,令到全国三百万人口的一半都住进了这个面积只占蒙古国境大概三百分之一的首都。这些外省人大多收入低微,只能租住生活条件比较差的棚户区。」
中午时份,我们来到了一家快餐店进行午膳。贾丝雯是一位素食主义者,从交谈得知,她透过NGO的帮助,到世界各地从事农业、保育的工作。她现正在北京,负责照顾大熊猫起居饮食,趁着假期到蒙古旅游三星期。她在老家荷兰是一位农夫,她离开了家乡,过着这种旅居生活已经十年的光景。
---
吉普车在公路上飞驰,贾丝雯在利用图片卡在学习中文本,老婆则告诉她繁体中文本与简体中文本的分别;前座的罗拉正在望着镜子涂口红和粉底;而我则欣赏着窗外的景色:时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时而是一大片黄澄澄的油菜花田、偶尔车前会出现一大群牛羊在挡路。
来蒙古旅行最大的挑战便是上厕所,在公路上的厕所(或形容为厕格比较贴切)非常简陋,都是用木条或铁皮搭建成的小屋子。我看到的厕所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座厕,但是座厕的底部并没有连接喉管,排泄物是直接跌落厕所底部的大坑中,这种厕所的气味相对比较容易接受;另一款厕所则是在一个大坑上架上数条粗木板,如厕者只能蹲在两条木板上,排泄物通过木板中间的隙缝跌落大坑中,除了大坑内的视觉冲击,那种混杂的气味令人一阵目眩。
经过了六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哈拉和林。今晚我们将会住进专为旅客提供住宿服务的蒙古包营地,营地设有共用厕所、淋浴间、厨房等设施。走出营地外的空地,远远看着额尔德尼召寺(Erdenezuu monastery)的轮廓,孤寂地屹立在这片曾经无限辉煌的土地上。 夕阳的余晖洒落她的脸庞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401786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成立了蒙古帝国,1220年定都哈拉和林。蒙古铁骑东征西讨,横跨欧亚大陆,所到之处无不令敌人俯首称臣。他的第三子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大兴土林,兴建城市。
从哈拉和林博物馆的数据得知,在13世纪中叶,哈拉和林大约有10000至15000人口。当时四方来朝,人口包含了蒙古人、中国人、印度人、欧洲人等的民族。当时这里已是一座具规模的城市,除了宫殿外,还有佛寺、教堂、清真寺和市集等的建筑,是个拥有多元种族、文化、宗教的城市。
朝代更迭、物转星移,昔日哈拉和林那些代表着蒙古帝国辉煌的许许多多建筑物已被破坏而不复存在。1586年,成吉思汗第二十九代孙子在这遍土地上兴建额尔德尼召寺,据说建筑材料是从哈拉和林遗址获得。因着战争、政治与宗教原因,经历了多次破坏与重建,现在的额尔德尼召寺是在1947年重建而成的。
额尔德尼召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庙宇,占地很广,由多座寺庙组成,寺庙内摆放着许多佛像和画作。寺庙外墙的油漆许多已经脱落,却令她更见原始味道,与四周的草原和谐地共处。额尔德尼召寺的外围围着108座象牙白色佛塔,像城墙般保护着她,保护着昔日仅余下的一点荣光。一个鼎盛的王朝,必定用了无数鲜血换取,如今却仅剩下并不是她原来模样的数片绿瓦红砖,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
吉普车驶离主公路,转进一条凹凸不平的小径。道路两旁长满了大约半个人高度的杂草,我把头伸出车窗外,迎风吹来的是清新的草香。车子继续前行,十分钟后终于来到了一个广阔的平原。今晚我们将住进游牧家庭的家。
在我的想像中,游牧家庭都是比较穷困的,但眼前的景象却颠覆了我的认知: 两个蒙古包、一所铁皮搭建的厨房、一个马棚、四五匹马、百多头牛羊、一辆吉普车、电单车和农夫车,就是这个一家四口的游牧家庭所拥有的一切。没有想过他们能拥有数辆现代化汽车和百多头动物,而且在蒙古包旁还有先进的太阳能发电板。罗拉解释着他们都是普通的牧民家庭,不算特别富有。城市人习惯将财富放在银行,游牧民族却比较直接,将家当放在身旁。
略为描述眼前蒙古包的外观:蒙古包的面积大约有二十平方米;支架用扁平的竹技编织成,内层保温物料是用羊毛压成的毛毡,而外层则是雪白的防水布料;蒙古包是有「窗子」的,布料和毛毡可从底部揭开来,用绳子稳住,加强室内通风效果;蒙古包外部系着数块大石,避免被强风吹倒。
主人家邀请我们走进蒙古包。女主人为我们端上了一碗热饮,是加了盐和水的牛奶。小妹妹正在自顾自地看着电视放映着的卡通片,一边轻抚着她的宠物小羊,看来对外人走进家里并不陌生。贾丝雯忆起了她在故乡乡间农场的岁月,日子同样地枯燥,陪伴着她的只有农场里的动物,这亦是她不忍吃肉的原因。墙上挂着数具马鞍和一些家庭照,部分颜色已经泛黄。蒙古包内陈设简陋:正中央放置了一个火炉,连接一条长长的铁管延伸到蒙古包的顶部;近门口位置是一座桃木矮柜,柜顶放置了一些家居用品和两部手提电话;旁边是一座小型的石油器炉,地上放置着一些煮食器具。罗拉正忙着为我们准备着今晚的晚餐,她说她可以为我烹调羊肉,我连忙拒绝。在蒙古草原,牛羊不再是已经被切成一片片、用保鲜纸包裹着,放在冻肉柜内的食材;而是可以被人近距离接触、会跑会叫的动物。「一边看着羊群,一边吃牠们的同类有种怪怪的感觉。」
在晚餐前的空档,男主人和他8岁的儿子带领着我们骑马尝尝当牧民的滋味。男主人一边策骑,催赶着正在吃草和休息的牛群和羊群向蒙古包方向靠近;一边从喉咙中发出 “harshhhh”的声响,向一些离了群的动物发出信号,让牠们跟着大队前行。男主人亦不时吩咐着儿子把走到较远位置的动物赶回来,戴上牛仔帽的小男孩坐在体型比他大数倍的马儿上,眼神坚定、英姿飒飒。虽然,用上「英姿飒飒」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位只是8岁的男孩看似不恰当,但当下实在没法找到比这更贴切的形容词。看他策骑功夫娴熟,子承父业应该没有难度。
回来后,晚餐已经准备好。坐在草原上,欣赏着落霞,虽然只得青菜白饭,但也别有一番风味。我问坐在身旁的罗拉:「这里的空间比棚户区大得多了,生活亦不算贫困,为甚么那么多的游牧家庭非要挤进乌兰巴托?」她斩钉截铁地答: 「太辛苦了!特别是在冬天!夏天的时候,游牧家庭就要预备牲畜冬天的粮草。每年10月,他们便要举家搬到山脚下避开大风雪正面吹袭,但仍要在寸草不生的环境下忍受极寒的天气。很多人忍受不了这种艰苦而单一的生活而放弃游牧生活。」旅行给予我们增广见闻的机会,但却谈不上是「体验」生活,生活的苦与乐又岂能一时半刻让身处在不同境地的人真正领会?我望着如画般的风景,很难想像那种极端的恶劣天气;享受策马在青山绿水间的自由自在,却未知那种日复日、年复年的枯燥的生活。
罗拉沉默了一会又道:「虽然辛苦,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在老家过这种生活, 因为城市人比较势利,我不太喜欢。」营营役役的城市生活,活在资本主义下,为房租打拼;回归大自然,却又要受大自然的残酷洗礼。不要羡慕他人,也不需用怜悯的目光看待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生活,不同的生活方式总会迎来不同的挑战,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正在逗弄狗狗的贾丝雯很清楚这种矛盾,她离开荷兰乡间是因为生活单调,而她却是位喜欢与人沟通、喜爱认识异国文化的女孩。所以她选择了旅居生活, 但从言语间却透露出离开家人的寂寞。人生总是很难两全其美。
---
今夜的住宿条件比昨夜的营地更原始:由于没有自来水供应,洗澡当然是太奢侈,刷牙也只能用瓶装水解决;木板床上只得一张薄毛毡,连枕头也没有(第二天才发现是罗拉忘了给我们);地板上数只小青蛙在跳来跳去,宣示着牠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有一些外形像小甲虫的黑色昆虫依附在墙上,不时会跳到床上。推开蒙古包的木门,不禁被吓了一惊,原本在蒙古包附近草地吃着草的牛儿和羊儿已经自觉地包围着蒙古包,我与牠们可以说是触手可及,由于夜色昏暗, 放眼望去全是黑压压的一群。
整夜难眠,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承托点,只好不断辗转反侧。蒙古包外不间断的动物叫声,形成了独有的环回立体交响乐。这首「蒙古之夜」戛然而止,突然外面风声大作,那强度比香港的十号风球有过之而无不及,吹得蒙古包外层布料「蓬蓬」作响,但除了声响,在蒙古包内却丝毫感受不到这股强风。大约5时,外面回归了平静,动物又开始活跃起来。这一夜如此难忘,这一夜我和大自然的距离,只不过是隔着一块布料。
---
天全亮了,我在床板上坐直了身子,打了一个呵欠,然后把少量瓶装水倒在掌心,胡乱的在脸上擦着。走出蒙古包,带着清草香的微风令彻夜未眠的我精神一振。我把一头油油的凌乱头发伸向一个被改装成连着水龙头的胶水樽,扭开水龙头后,一条小小的水柱流出。突然,听到小妹妹一声尖叫,不知道是否投诉我浪费食水,吓得我连忙关掉水龙头,像一个被妈妈发现偷吃糖果的小孩,头也不回赶紧逃离案发现场。
吃过简单的三文治早餐,我们便踏上归途。回到乌兰巴托,和贾丝雯、罗拉和司机大叔道别后,我俩便回旅舍休息,终于可以享受舒适的热水浴,我俩始终是被宠惯了的城市人。第二天,我们便乘坐西伯利亚铁路离开乌兰巴托前往俄罗斯,继续未完的旅程。
Facebook : 一个香港男生关于旅行、关于梦想与现实的笔迹
https://www.facebook.com/AboutTravelAboutDreamand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