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过自己会就这么来到了金门,而且一待就是一个月。
金门究竟有什么?这个问题我从来就答不出来。
战地、风师爷、菜刀、高粱酒,这是或许是大多数人对于金门的普遍印象,也概括了我对金门的认知。台湾离岛之多,去过澎湖、去过兰屿,金门却不曾出现在我造访清单上。
真正来到金门以后,发现这些物质的标签去定义金门都太浅薄、太无知,也太可惜。
这里的历史太深远、这里的人们太和善、这里的故事太深刻。
金门究竟有什么?走向金门的人吧,他们会告诉你。
【 一碗思念的汤圆 】
「我当初买下这块地盖店的时候,只要一百八十二块馁!那时候这条街上什么都没有阿,就我一间店。」老板娘说起这段话时笑得好开心,有一点骄傲的样子。
金湖镇新市里街上的「谈天楼」,开业已有超过六十年的历史,店里的手工汤圆是许多金湖人都是从小吃到大的好味道,也是许多外地人来到金门指定必吃的美食。
老板娘从年轻一直卖到现在已年过八旬(真的很扯,完全看不出来),看上去还是很有活力,一句:「有在动就不会老啦!每天忙着做生意,怎么来得及变老?」解释了她乐观可爱的性格。
聊起为什么会卖汤圆,老板娘的儿子说,父亲是上海人,来到金门后一直念着家乡的味道,才开始搓起一颗又一颗的汤圆,包裹的不仅是饱满的内馅,更是满溢的思念。后来老婆嫁进来,店内也开始卖起了咸面食,陪伴当年十万大军走过那段砲战年代。
「有一次对岸砲弹打过来,店里的窗户全破了,吃汤圆的阿兵们全都躲在木桌底下,紧张死了!」那段动荡年代,老板娘如今说来都像是有趣事闻。
记得那天店要打烊前,突然有一位男子慌慌张张地走进来,问:「老板,汤圆还有吗?」
「没了啦!今天卖完了,你明天……阿,我们明天店休,你后天再来。」老板回。
「啊!?老板,可是我明天就要回台湾了,我儿子说一定要吃你们家的汤圆啊……」男子看起来着急不已。
「不行啦,我现在只剩一颗汤圆了(通常一份有四颗),没办法卖你啦!」老板双手一摊。
「咦?还有一颗吗!那你就卖我这一颗吧!只有一颗也没关系!拜托了老板……」
最后在男子的苦苦哀求下,老板终于同意:「好啦,你要什么口味?」
「红豆的!」
「好吧,既然只有一颗汤圆,料就给你两倍。」老板一边说一边挖起两大匙的蜜红豆。
「谢谢老板、谢谢老板。」男子露出了大大的笑容,接过汤圆,心满意足的走了。
我在一旁看了觉得万分有趣,这样的讨价还价实在很有金门风情,一来一往之间是浓浓的人情味。
【 细细车缝的挂念 】
「三言两语」是新市里街上有名的餐饮店,无论是在菜单还是装潢都置入了浓浓的战地色彩,来到金门的第一餐就是在这儿吃的(我吃的那份餐叫做八二三砲弹,哈)。然而店里最吸引人的还是门口那一面墙上的各式军徽臂章,以及一旁的台老旧的裁缝机。直接和饮料吧台摆在一块儿,看上去有一点突兀却又增添了店家的特色。
聊起店面历史,老板娘说,最早以前家里开的其实是间杂货店,后来改成冰果室,接着又换成连锁饮料店,最后才成了独立餐饮店。
「店是一直换啦,唯一没变的就是那一面墙、和我妈那台裁缝机,她说她舍不得啦。」
「阿嬷,妳缝几年了?」我看着正在裁缝机前静静车着军别胸章的阿嬷,忍不住问。
「哎唷,久到不记得了啦!」她笑着回。
回忆十万大军仍驻守金门时,一天也要缝上上百件,如今阿兵哥少很多了,生意大不如前,但阿嬷细细车缝布章的双手与专注神情依旧。
聊了一会儿,老板娘和妈妈说:「妈,妳把妳一直收着的那些手工刺绣那些拿出来给她看一看啦。」
阿嬷点点头,才从裁缝机下的柜子翻出了一个老旧的深红色铁盒,上头还写着「皇族蛋卷」。她轻轻从铁盒里拿出一个白色的塑胶袋,摊开来,里头全是当年手工的刺绣。
「这些都是我三十几年前绣的,现在绣到膝盖都坏了,没办法再绣了。」阿嬷小心翼翼地把手工缝绣的图腾全都摆在桌上,一个一个和我讲解历史和来源,还特意排得美美的,好让我拍照。
「以前阿兵哥没办法刺青嘛,都喜欢把这个绣在衣服、外套上,很帅阿!绣越多越厉害!」
「大家最喜欢绣老虎的,因为金门的陆军部队就是『虎军』。」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308999
老板娘说,这些都是非卖品,她要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作为传家之宝。
【 琼林村的花生嬷 】
金湖镇琼林村,在这个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姓「蔡」。
那天去拜访村长,但是完全被办公室旁的古厝前那个正在晒花生的阿嬷给吸引,看着她在烈日下拿着扫把整理曝晒的花生,认真专注的模样,我忍不住拿起相机按了好几下快门。
「阿嬷,妳这个花生晒多久了呀?」
「两三天了啦!」 阿嬷一面忙着手里的动作一面回答。
大概是看我蹲在地上对着眼前的花生又看又拍的(阿嬷一定觉得这个不知道哪来的女子很奇怪),阿嬷转过来跟我说:「阿妳可以拿起来吃吃看阿」
剥了一个放进嘴里,口感很奇怪,要硬不硬、要软不软,实在没办法说好吃。
「……阿嬷,这个花生晒好了吗?」我苦着脸问。
「吼,还没啦,哪有那么快,还要在晒个三四天啦,现在不好吃。」
当下真的是哭笑不得。
看阿嬷一个人忙着,赶在黄昏前把他们成堆、装袋,忍不住问能不能一起帮忙。阿嬷很豪爽的说了声:贺阿!马上就开始热情地把所有撇步都传授给我,一瞬间还有点招架不住。正好和阿嬷收完最后一摊花生,她似乎也很开心能够多一个帮手,在斜阳下笑得好灿烂。
【 最后的杂货店 】
这是一个Google Map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的地方,想要找店家只能靠口头询问(村长的手机是NOKIA3310阿……)。在村长的报路下来到全村里最后一间杂货店。
第一眼就被店面吸引,鲜明的色彩为岁月斑驳,换来独有的光景。不是刻意整修,是年久失修的美,配色像是哥伦比亚,有黄有蓝有红,我好喜欢。
一直和老板说他的店面很漂亮,他只是不停地说:「什么好漂亮,你看我这个屋顶都快要塌下来了⋯⋯可以撑到什么时候都不知道了。」
老板很感慨地说生意已经做不下去了。村子的人口越来越少、老化严重,大多数的人也习惯上新来的连锁超商,不再光顾巷口的杂货店了。
「妳看,整条街只剩我一个了⋯⋯」店面是爸爸留下的,六十几年了,就是日复一日的开张,做一天算一天。
「现在就只有大家偶尔来买买酒水而已啦。」他的淡笑里有很深的感慨。(说到一半真的就有位阿伯骑车经过,大喊:老板,高粱一瓶!)
问起老板从前的琼林光景,他走出店外,开始对着街道比画:「这一整排原来都是古厝阿,后来打掉建成店面,不过那也都是民国四十几年的事了。」老板从一开始得眉头深锁,越聊越有笑容,句句深远、字字念旧,后来一旁经过的阿嬷也加入,开始和我们讲起古,两人一搭一唱的,相当可爱有趣。
【 小径里的蛋香蛋狗 】
合泉平价中心,算是金湖镇上的地标了吧,来到金门前就已耳闻其大名。
一间旧式杂货店,当年因为配合军人口味而卖起了包有香肠或热狗加蛋的葱油饼,后来因为孙女们手绘的那块「蛋香、蛋狗、炒泡面」木板而声名大噪,成了地方招牌。
问阿姨这间店开多久了,她也说不清楚,只说妈妈结婚前就开这间店了。后来板娘从厨房里走出来,才说这间店是她十五岁的时候开的,她今年已经七十二了,天(金门的阿嬷们都有冻龄之术)。
这么老的店面竟然是租的,里头的一切都很昏暗老旧,屋顶也几乎要塌下来,来个台风或是地震或许就撑不住了。
「做一天算一天呐。」板娘又说出了这句话,其实这几天来也听过无数次,但她提到了自己过世的丈夫,年前的某一天,一觉睡去就再也没有醒来了。
「人生无常,妳说我还能活多久呢?做一天算一天。」这一句话的重量突然变得不太一样了。
听母女俩说起往事和从前,提及那段军队驻扎的年代,生活是如何、生意又是如何。
「小径这个地方以前是阿兵哥通勤的必经之地,热闹得很!连当年的山外都比不上呢!」好在这几日奔波下来把镇上的村名全摸透了,听上去才能有九分理解。
其实当年的军中乐园(官营性事场所)-「八三一特约茶室」也位在杂货店巷口不远处,出于好奇问了板娘的妈妈是否记得当时光景。
「哎呀,当然记得!大家都马说八三一的小姐是最漂亮的!」
我逗着回:「应该是传说合泉的老板娘最漂亮吧!」板娘和妈妈都笑了。
【 后记 】
和金门人聊天,除了感动外,也不免有许多感慨,年轻人口大量出走,老年人口虽然深爱着这片土地,却又不免感到迷茫、难以打从心里的认同自己的价值。他们似乎不知道他们拥有的经历和故事其实是多么的珍贵动人、而这样的人情应当被聆听、被传承。
究竟,除了战地、风师爷、菜刀、高粱酒,金门还有什么?
来一趟金门吧,你会找到答案的。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308999
Iris. (@irisspace)
![]()
![]()
![]()
![]()
IG: @irisspace
FB: Irisspace
Blog:iris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