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逛新化八保七庙,再到南圳绿堤走一遭,终于要来到重头戏---新化老街 !! 与包含武德殿、街役场在内的日式建筑群趴趴走,非常期待呀 ^_^

日治时期的新化街区,包括郡役所、街役场、职员宿舍、小学校....在内的公家机关大多位于市区东南部,同时也让市街中心从观音亭一带的三角涌转移到新化老街及护安宫附近,战后不少日治时期建筑消失在岁月中,但在和平街仍保留不少新化郡日式宿舍群,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
大目降故事馆,可说是参访大目降文化园区的必访第一站,游客可在里边透过一系列的展览,来了解新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里边不单单只是日式平房空间展示,可以看到众多介绍武德殿、郡役所及日式宿舍群在内的数据文档,不少前住户留下的老照片也都让人不禁跟着沉浸在那怀念的往日情怀,曾在这儿居住多年直到2010年离开的新化国小退休美术老师康智从先生也留下许多珍贵口述文献,对来访的游客来说,这里只是可以参观兼拍照打卡的网红景点,但在当地人眼中,就是曾经住过的老地方,看到的每一个小角落,都是熟悉又亲切的生活痕迹~~

大目降文化园区的地图摊开一看,大部份相关知名景点都是日治时期留下来的,连学仔巷也名列其中,钟家古厝已难寻觅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遗迹,然后观音亭被遗忘,降内七庙居然只有天坛护安宫被提及 !! 至少南圳绿堤有出现---那是个散步寻幽与观赏九重葛的好地方 ^_^

下一站来到
新化武德殿,这个地方是新化和风建筑群中,保留最多自我风格及建筑特色~~
第一代新化武德殿原先是建于大正13年(1924年)的疟疾防遏事务所并演武场,昭和11年(1936)改建成武德会台南支部新化支所演武场,是为第二代,主要提供警察与相关团体练习柔道与剑道的场所,因留存屋顶的栋札年份是1924年,所以应是保留屋顶,但将墙面由砖造改成钢筋水泥结构,正面两侧外墙为红砖砌成并向外延伸,且在侧面及背面再将空间扩大,外墙下半部做成带有沟槽的洗石子外观,很有西式建筑风格,算是和洋混风的折衷建筑~~
战后成为军眷宿舍,1961年消防队在前方兴建办公厅舍,后期一度差点被拆除,居住在内的民众在2005年迁出,2006年登录为历史建筑,2009年莫拉克台风造成损害,经过修复后在2012年开放参观~~

内部空间甚宽广,地板走起来会下上晃个不停,某处角落展示的东东正好解开这神奇的奥秘,原来据说地板下方曾经设置90个弹簧,因地板会随着人在上边活动而摇晃,如此一来便不易受伤,适合练习柔道,但因长期潮湿而锈蚀以致断裂不堪使用,战后使用砖块堆栈架高地板,修复后变成原貌并将老旧弹簧更新,现留下四只旧弹簧作为展示,可透过透明隔窗来欣赏~~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462133
一同展示的还有在神龛下方找到的旧木板,上边有着台湾总督府营林所、ベニヒ(桧木)、二十一耗(代表木板厚度2.1公分)、"台"字纹.....等字样,如今亦是殿内重要文物~~

放眼望去的整排洋楼街屋,很有大正浪漫的华丽风姿,它所展露的艺术造诣,不比旗山老街逊色,风格各异、变幻多端,洗石子墙面与红砖楼房相杂其间,亲身体验才能深刻感受到新化老街的魅力~~
新化老街在2001年历史建筑百景票选中居次,魅力非同一般,而它所指的是中山路到中兴路这段不到二百公尺的街屋,分为西边街与东边街,前者大约是在1926年前成型,后者是为了改善市容,而在1931藉兴建排水沟工程而拆屋重建,当时补助东边街住户每家2000元无息贷款,建筑外型仿照西边街,陆续在1937年前完工,当地自称荷兰式建筑,充份展现新化郡治菁华地段告别旧时代迎接新未来的雄心壮志,从留下的招牌式样会发现整条街的店面大多是米店、布庄、饼铺、医院、药房等民生必需品为主,现今仍能见到像是老街发祥地的永达医院、同治年间就出现的晋发米縠商店、蔡氏家族所经营的长泰西药房、台湾棒球先驱陈清传故居的新万昌商店.........等特色店家,它们所代表的不只是建筑物,更是新化传承至今的岁月故事~~

东边街因是昭和年间所建,所以外观相对简朴,是具现代主义的昭和风格,不过在某处看到介绍新化老街的解说牌时,很不解为何会用中正路338、340的建筑当背景 ???
实际到现场一看才发现,二楼尖拱窗甚是抢眼,是老街上少见的哥德式建筑,另外二楼露台也颇宽广,几乎只有新协兴布庄可相比拟,或许就这是为何西边街建筑较吸睛,背景图案却选择东边街的原因.......完全是乱乱猜 XD

沿着学仔巷来到民权街,路口就是
新化清水寺,其前方就是车水马龙的中山路,隔着马路伴着车辆喧嚣声望去,少了点清净气息,正面除了有清水寺的名字,也有出现祖师公庙,都是指同一尊神明吧 !! 不知为何会同时出现两种不同庙名,新化上帝庙也是同时出现北极殿的名字,不过那是一个在外边,另一个则是在里边~~
清水寺下方还有个祖师公庙的名字,实际上却是指同一间庙,这样情形还真少见 !! 相传安溪林姓人士来台时请出家乡供奉的清水祖师一同来台并建庙祭祀,并以神明登陆日的五月六日做为诞辰日庆祝,而非常见的元月六日,参考《台湾寺庙概览》记载,创建年代应是道光10年(1830年),同治四年(1865)重建,1949年毁于震灾而再次重建,1987年那次重建直到1991年才完工,本欲更名清水宫,因信徒反对,才在庙名清水寺下加注祖师公庙........原来会出现两庙名并存的现象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
接着来去
新化观音亭,只知在中山路,竟绕半天都找不到,最后才在小巷里发现,实在很不符降内七庙的身份呀 3_3
根据《台湾县志》记载"在大目降庄.......观音宫,乡人同建",《重修台湾县志》加注"康熙间里众建",不过因同治元年地震损而重建并在光绪二年立碑的《大穆降二岭街重建观音亭捐缘碑记》则注明其是在干降年间创建,昭和11年(1936)因后方的钟家古厝是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御遗迹之一而被迫拆除改成大目降御舍营所,钟家古厝产权也成为官方资产,战后与公所用交换土地的方式,拆除古厝左右护龙来建庙,1978整修成现貌~~
《大穆降二岭街重建观音亭捐缘碑记》提到同治元年(1862年)的地震将庙宇震垮,同治七年(1868)动工重建,光绪二年(1876)完工并勒碑永念,里边出现二岭街的名字,与武安宫的四岭角恰巧成对比,或许曾经也有三岭的存在,不过这些都已是消失的古地名~~
石碑存放在金炉旁这点很不优,加上没有好好维护,碑文都快消失了,但在这之前,只怕碑面会先破损掉落吧 +_+
![]()
特地来到
梁道故居,虽然大门紧闭,但还是想来门前晃晃,可惜要预约才能参观,日治时期的新化大小公共事务大多可以见到其身影,算是想要了解新化发展史时不能错过的重要人物~~
新化街役场位于中正路、忠孝路交会处,原本是位于信义街198号的双层建筑,俗称杉仔厝,二楼空间做为公会堂使用,是为第一代,1934年由街长梁道捐地兴建现今所见的第二代建筑,其与土库街役场是昔日台南州唯二留存至今的街役场建筑,门柱与窗沿粘贴十三沟面砖与洗石子墙面相互辉映,门柱与柱顶用连环圆圈及大小圈堆栈,让人拾阶而上时,颇有视觉浓缩的厚实感~~
战后成为新化镇公所,1996因公所搬迁而闲置,差点因要兴建地下停车场而拆除,经各方协调,决定在2000年将建筑本体运至附近的青果市场暂存,直到停车场兴建完工后的2005再移回来,当时还举办千人移厝的盛大活动,这项陆上行舟的过程堪称是文化保存的创举,因此还发现每片屋瓦皆上釉并印上"新案特许"字样,从对建材的重视更能展现其身份的不同,可以看出当年官方对于这栋建筑的重视,2001年历史建筑百景中票选第四名,2002年指定为历史建筑,现是街役场古迹餐坊在经营餐饮事业~~
![]()
下一站来去善化老街+善化糖厂,现在的台南搭公车超方便,都是绿干线系统,只不过以善化火车站做为终点站的路线有些绕路,中途到新市车站下车再转搭火车到善化,这样子还比较快~~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462133
大目降文化园区内容其实相当丰富,与大溪历史光廊道都是那种呈现生活周遭就是文化博物馆的氛围,不只是新化老街那炫目耀眼的洋楼建筑,还有不少可以深入探寻的城市故事,也还有降内七庙与南圳绿堤这些冷门景点可去发掘,今次这趟将武德殿与街役场来回走一遭的新化老街之旅,成果甚至丰硕,新化的文化内涵,比想像中还要丰富呀 ^_^
文章内容节录自
https://hwsln.pixnet.net/blog/post/69517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