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 注册 登录
游记

被误解的国度 巴勒斯坦

61 25 26032
nobody22
#1
旧 2015-06-17, 20:05
进入巴勒斯坦了。
进来之前总听到许多描述,而且这些描述往往都是负面的,他们很排外、易怒、攻击性强、满脑子激进想法、会无端攻击人们……无数负面形容词几乎将这里的印象淹没。
「别去巴勒斯坦!」总是听说这样的话语,也深深的引起我的兴趣,所以我来了。而真的只有来了以后才有深深体悟,这里人们的友善程度是你绝对想像不到的。
我第一天便爱上这里。

从耶路撒冷进来似乎是我所知唯一开放的通道,对于外地观光客其实没有想像中那么麻烦,到巴士总站、上车、付费,结束。没有检查哨、没有拦截要求证件,很单纯的直接进入。
谣言归谣言,其实真的一点都不难。


到第一个城市Ramallah车程约四十分钟,用英文询问坐在邻近的巴基斯坦年轻人,他也用流利英语回应并给我这一无所知的游客一些信息,在巴勒斯坦,人们熟悉英语。(经本人旅行过后确认,他们的英语程度普遍强过台湾人)
聊了五分钟后,车上来了位老妇人,由于车位已满,前头另一位年轻人直接站起来让位给老妇人,一切都是很理所当然般,我坐在最后座静静地看完这过程。我开始痛恨那些其他人描述的刻板印象,真的不是他们想像中那样。

很快地车子到达Ramallah,一直以来也许因为过去的照片,总把巴勒斯坦想像成四处帐棚的难民营,这明明就是一个生气蓬勃的城市!
下了车,我需要打通电话联系当地的沙发主人,站在车站前迟疑了二十秒不知那个方向,一位原本坐在椅子上聊天的老伯,一样说着不错的英文,起身直接走过来问我是否需要协助,他告诉我对街杂货店里有电话可以拨打。
感谢后背着包包走到杂货店询问公共电话,老板拿出三星手机给我,说直接用手机打收讯会更好。打完准备结帐,老板坚持不收,他说他很开心能帮忙我这远东来的朋友。
亚洲脸孔在这实在属于稀有动物,从走入到离开,顾客们都掩盖不住好奇的眼神面露笑容地看着这远东游子。临走前我说帮那位好心的老板拍了张照。


在一间咖啡店先安置好了包包,由于沙发主人正在工作,便先自行上街走走,位于城市市中心,该怎么形容这里?这儿称不上繁华,但也没有外界想像中那样的贫困,不失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型城市。餐厅、理发厅、百货公司、商场、服饰店…应有尽有,街上往来人潮男女老少,络绎不绝。
偶尔仍见到几个不包头巾的年轻女孩,而这里包着头巾的她们也没想像中那样地保守,仍说着英文,好奇地露出笑容指引问路的我。当然,已婚的女性仍尽量与之避免对话,因为仍不似当时在土耳其那样的摩登开放。

停驻在一个中国餐厅前,因为描写的中文让我不禁噗哧笑出来,「伐异教徒」餐厅招牌这样写着。就这样在帮那招牌拍着时,正好也走出两位从用餐完的女孩,包着头巾背着书包,也好奇的看着我,「你好!你从哪里来?」她们的主动开口仍使我吃惊。
一直以为这里相当保守,女孩不会主动与男生聊天。她们不太清楚台湾,我只能做个超简略描述。结束简短对话后,女孩挥手与我道别,她们说,很想来亚洲走走,虽然这对她们很困难。
当时的我,仍以为他们不能旅行是因为太穷;后来发现,其实巴勒斯坦人其实不穷,至少在Westbank,经济发展稳定上升、物价与薪资与台湾(或者该说台湾薪资太低)不会有太大差别,他们旅行很不方便,是因为与以色列的关系以及国际刻板印象,当然这是后话了。


随意在街上晃晃,一路上人们不断主动打招呼,好奇地眼光未曾停过,其实这里有一些游客,但绝大多数来自欧美,亚洲游客在这他们似乎是八百年未曾见过。有些见到我甚至惊呼着大叫,有些甚至主动要求合照、握手、签名。
突然觉得我很像选举前夕的政治人物。
Jacky Chen!谈起华人,尤其在拉丁美洲、东欧或是中东某些华人不多的国度,成龙或是李小龙是他们的第一印象,他们脑海中的华人也各个都身怀绝技,我笑笑地点头回应并经过了那群友善的人们。也许觉得我形容的夸张,但我得说那并不夸张,也许经历了哥伦比亚时被三四十名小朋友簇拥,现在稍微平静些对待这件事。就如同在台湾境内见到未曾见过的非洲人或中东人,会觉得非常新鲜。

真正让我觉得难忘的在这,当走入传统市场时,我笑着对每位摊贩点头,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主动向我自我介绍,我也笑着报上自己的名字,他开心的握着我的手呼朋引伴,嘿!我有了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来巴勒斯坦旅行了!周遭许多小贩也同时挥手欢迎。
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他连摊位都不管地将我拉到另一个摊位。这是我堂弟!嘿,堂弟,这是我的台湾朋友!那里那里,那里卖衣服的是我的叔叔;还有还有,更远那边卖食材的是我的邻居!哈啰,你们看到了吗?我的台湾朋友!从远方来旅行巴勒斯坦的台湾朋友!我有了一位台湾的朋友了!
他忘情地大叫,我也笑着一一向他的亲友打招呼。当下除了有趣外其实蛮感触的,这在充满游客的观光区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这完全不是观光景点的城市,毫无任何知名建筑、雕塑、风景、活动的城市,所发生一切的一切完完全全震惊了我。


你说,什么是终身难忘的旅程?这就是终身难忘的旅程。不在那塞满游客的名胜古迹、不在那贩售门票的昂贵景点、不在那虚情假意的商业推销,而是在那一个又一个最平凡无奇的角落、在那完全超乎想像的时间与地点,什么叫旅行,这就叫旅行。
在这里,他们不会将你视作待宰羔羊磨刀霍霍;在这里,他们不会对那游客早已见怪不怪的麻木;在这里,他们微笑不是因为有求于你,只是因为他们的欢迎;在这里,他们的热情不是因为接下来要促销商品,只是因为他们的友善。在这里,他们早已用行动让你见到最朴实的一面、让你拥有最难忘的一段回忆,让你见到,什么是真实。
看似很多事情,其实只踏入巴勒斯坦三个小时不到。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那传统市集,不大的传统市集走走停停,问好、招呼、闲聊,就是一个小时。继续走在街上,过了马路一位抽着水烟包着传统阿拉伯头巾的老者将我叫住,他一样说着不差的英文。
小伙子哪里来的?台湾!?我去过亚洲很多国家,下次我就想去台湾…坐坐坐,你想要喝杯茶或是喝杯咖啡?这儿真的没见过几个亚洲游客,实在非常欢迎你的到来。
有地方住吗?没地方住可以住我那。喔?有地方住啦…没关系这是我的号码,若你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打给我,若你在这没朋友,那么我就是你的巴勒斯坦朋友。巴勒斯坦将是你第二个家。
老者从服装便可看出是士绅,能戴着那样阿拉伯头巾与服饰基本属于有相当地位。他告诉我,他从隔壁小镇来,在那小镇的工作是协调民众冲突,具有一定声望地,民众有争论不休时,便会到他家中坐着,他也会泡壶茶给他们喝并协调处理,小镇民众也相当给他面子。他有着两位妻子与十七位小孩,小孩们都长大成人,当天闲着没事他来这儿晃晃。


喝完咖啡后老者又请了一块当地传统甜点。来!试试!这是我们巴勒斯坦最有名的甜点之一,来这里不能忘了要吃我们的美食,你会爱上的。就这样我在街头骗吃骗喝了一顿,这毋需技能,我所做的只是带着笑容回应招呼并多走走路。
旅行需要什么技能?放开你的心,抛去既定印象,这大概是唯一需要的事。有着开阔心胸,戴着友善笑容,哪怕语言不通、哪怕风俗迥异、哪怕地远人稀,世界任我行。

与沙发主人Almad安排当晚行程时颇为快速,这儿并不禁酒,酒吧与舞厅都是年轻人会去的地方。Almad细心解说,这里的舞厅,是典型的回教世界舞厅,分为三个包厢,纯男、纯女、男女朋友。除非与一位女伴进入,不然就只能在男生群里面磨蹭…
我用毫不犹豫的坚决选了酒吧。
后来发现与我们去酒吧的还有Almad的几位朋友,颇为讶异其实在巴勒斯坦有着许多欧美人,或者志工、或者工作、或者旅行,他们也爱上了这里的好客民风,我与他们分享着我旅行一年来的心得,也说明了来巴勒斯坦的原因(在脸书上的那篇英文文章),更补充着我仍在找办法进加萨的现况。
法国女孩立刻打了通电话给当地友人,帮我询问着任何进入加萨的管道;美国-叙利亚混血女孩与波兰男孩则说明天可以帮我去他们做志工的机构探消息;巴勒斯坦男孩则说可以介绍加萨朋友给我。
欧,其实我只提到说「我想进加萨」寥寥数字…。「欢迎来到巴勒斯坦!」他们说,在这只要有问题,主动提出后人们将会给予大量帮助。
美国比这强大的多,但美国人们忙着赚钱没空理你;法国比这优渥的多,但若你不是美女基本上也自求多福;波兰的生活不输这里,但他们颇为自我保护,尤其对于不认识的外国人。
巴勒斯坦男孩笑说,你待久就会知道了,人们没来之前总会畏惧着这里,来了之后就会爱上这里。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前往红十字会询问加萨志工的消息,我的出现引起他们浓厚兴趣,在这被世界抛弃的国度外加非游客地区竟然出现了千里迢迢来的亚洲人,小小的办公室挤出一群包头巾的女孩职员(别问我为什么只有女孩,我也不清楚,这里是有男生职员的但是只见到两个在外面扫地),众人围绕下填写志工表格。主管回答她能做的是帮忙问加萨那边,虽然是同一组织但毕竟分工细致,请我静待通知。
离开了异国美女簇拥,下午继续精心规画好的安排行程---漫无目的闲晃,所需配备:脑袋放空,保持微笑,别看地图。行程已于秘鲁智利巴西德国等国ISO认证后证实可用,为居家旅行必备技能。
就这么随兴散步着,在一个不知道晃到哪里的转角,遇见一群巴勒斯坦穿着背心蹲在地上抽烟的年轻人,马上被团团围住。一切都发生的那么快速,没有围殴、没有拳打脚踢、没有胁迫恐吓,我直接乖乖的交出我的手机。
接着我与他们个别分开合照数张相片,一个一个介绍认识彼此,握手招呼后再度又照了几张相。他们说,欢迎来到巴勒斯坦,世界上最友善的国度,欧,犹太人例外。年轻人倒是表达的很直接,这段插曲在欢笑声中结束,我也在他们挥手欢送中离去。
有人问说,这里危险吗?我必须说对于犹太人确实如此。但对于其他游客他们则是非常热情,尤其是亚洲来的游客,他们更是友善。

旅行一年多,所经之地也不少诡异莫名。或用脚踩,或用手爬,或手脚并用,或连摔带滚,在土耳其时一条牛仔裤已受不住摧残而随我而去,我急需另一条可以抗摧残蹂躏的牛仔裤。回程时走到服饰批发店选购牛仔裤,如同早上在红十字会般,受到众所瞩目的关照。选裤子很快,拍张照很慢,一拍就是半小时,因为连顾客都抢着加入。确实可惜的是,这里不比土耳其,女生会兴致勃勃地盯着你看或是聊一两句,但也就一两句,不能再多了。民风并不似想像中那般保守,但仍与开放有段距离。
晚上Almad半开玩笑地告诉我,伊斯兰传统(除了土耳其不管这套),穆斯林男生可以娶非穆斯林的女孩,但穆斯林女孩只能嫁给穆斯林男孩,外国游客要带这里的女孩回去,要先入教。
那这样难度大增阿。我笑着说。
不过上限可以娶四个。Almad开玩笑式的回答。
喔!那这样很多人会克服万难!我们大笑的结束这话题。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503286

你们印象中的巴勒斯坦是如何?
难民营遍布?这里早已是房屋高楼,品质还不错。
穷困潦倒?这里薪水收入并不差于台湾多少,物价也离台湾不远。
极度保守?不比土耳其,但偶尔仍能见到几位不包头巾的女孩,包着头巾的女孩会也坐在酒吧喝酒。
危险动荡?现在巴勒斯坦政府执政党是鸽派,有别于加萨的鹰派。
民风刁蛮?确实他们厌恶犹太人,但对于其他访客,我已不须解释。

回到寄宿家中后脸书收到一封留言。
「什么!你在巴勒斯坦!那里好危险阿注意安全!」友人得知我已经在巴勒斯坦,关心地留言。
别待太久,随时都有恐怖份子。新闻媒体都这样讲。
小心呢,那里的人民很排外。感觉似乎是如此。
天阿,他们相当的易怒且具攻击性。那个谁谁谁不都这样说吗。
你们来一趟,就知道了吧。我关上电脑内心自语。
我们会听说许多可能、我们会接收许多似乎、我们会感觉许多好像。
为什么旅行?
因为只有这样一来,才能了解什么是真实。

第二天,好运气用完,接下来就是坏运气。但也是如此才见到最真实的一面。
早上,再度晃晃市区做最后的告别,避开市场以及走过的地方,因为怕又被留住。
越是热情,越是不舍。
离情依依是长途旅行最大的阻力,离开秘鲁时让我思乡异常、离开丹麦时让我几乎掉下眼泪、离开斯洛文尼亚让我惆怅万千…
我不愿再回到市集,因为怕舍不得离开。你们很热情、很好客、很好、也太好,使得我这离家游子格外感触。

坐公车从Ramallah到Bethlehem,其实两个城市不远,跨过耶路沙冷就到达目的地,五十分钟的车程,下午三点坐车,晚上九点半才到,盘检。
一等,就是五小时多。

有看新闻吗?艾格撒清真寺,同时为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圣地,原本相安无事,但在以巴冲突后,巴勒斯坦人不愿犹太人再进入此清真寺。
犹太人说,来分享吧,同为圣地大家包容一下,宗教民族和谐。
巴勒斯坦人说,去你的分享!都把我地拿光了还来跟我谈宗教和谐民族和谐。
犹太人建国前,大家共享,没问题;犹太人建国后,谈分享,不给谈。
以色列试着用很简单的方式公平处理:封闭,谁都不准进入。
然后又是一阵砲轰。
巴勒斯坦人很愤怒,原本至少还可以去的,因为犹太人凑一脚反而不能去了。
以色列的无奈,巴勒斯坦的委屈,冲突爆发。
每周五在巴勒斯坦各大城市展开大型抗争,虽然抗争没什么用。2014年11月5日,两名巴勒斯坦极左派激进份子企图攻击犹太人,造成一死十四伤,盘检开始。

在巴士的时间正在阅读,阅读犹太人简史,过了一小时发现车还停留在原地,起身询问。
他们说不担心,这是常态,一名中年大叔讽刺的说,这就是「被安置」的命运。
从白天等到晚上,耐不住走出巴士,在漫长车队中可见到几位下了车正在朝拜的虔诚教徒。
走到栏杆旁与其他居民聊天,他们解答了我的困惑,从耶路沙冷进巴勒斯坦不会被盘查,但从巴勒斯坦城市移动则时常遇到盘查。
一位老伯伯说,你很倒楣,所以遇上了这样的随机盘检,很耗时的。
我说,我很幸运,因为体验了最贴近当地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遭遇。


随后,与居民闲聊这里的生活,从黄昏聊到全暗。
一位可爱的大哥说他今天很开心,因为他拿到通行证,可以进去耶路沙冷工作,以色列较巴勒斯坦薪资高出许多。
其实不少人都期盼能离开巴勒斯坦,到外地工作,但谈何容易?
在加上巴勒斯坦名声太坏,好人坏人全都粘贴恐怖份子的标签。在一个国家内部行动受限制,想独立出来却又不被允许,这是在巴勒斯坦期间听到最多的感叹。
「我们反抗的不是犹太人,而是被安置的命运。」一位当地报社记者对我说,比起众多激烈言词,这句话使我格外深感认同。


Bethelem,中文名称叫伯利恒,基督教徒的圣地,因为耶稣在此出生。这里也是在巴勒斯坦城市中基督徒与穆斯林和睦相处的城市,也大概是唯一一个。
到了伯利恒第二天,走出去市中心。
撇开那些知名教堂景点,巴勒斯坦对我而言参与当地的生活较那些游客建筑更有价值。
广场有个游客中心,进去找寻是否有一日团参加,里面却空荡无一人。旁边的好心人们告诉我当天罢工,估计是抗议艾格撒清真寺封闭。
走出游客中心,被一位年轻人叫住,很积极的请我坐下并介绍他的行程,基本上对于这种私人导游一概拒绝,婉拒后走入当地传统市集,年轻人锲而不舍的紧跟在后,略感尴尬时走入一间餐厅准备用餐,年轻人跟来了。
他自我介绍名字为S,我边吃着三明治一边有心无心的听着他的推销。不一会,餐厅的员工也凑一脚,说他是个不错的年轻人,给他一个机会,我仍在犹豫。
走出餐厅时经过一间服饰店,服饰店店员也走出来说,那是他朋友,一个不错的年轻人,给他一个机会。

青年载我到了隔离墙。
建于2002年,犹太人受不了巴勒斯坦人时不时的攻击事件,便筑出了这道墙。很笨的方法、被骂翻的作为,却有效果,攻击事件因隔离与盘检而降低许多。
以色列很无奈,国际名声传出去也不好,但除了这方法其他的束手无策。
巴勒斯坦很愤怒,要嘛就给独立、要嘛就开放,一个国家境内用墙壁分开人民算啥。笨方法、讨厌的作为,但确实由于重重检验困难进入,总之攻击是消停了,局势渐渐平息。
犹太人稍微喘一口气,巴勒斯坦人憋了一肚子气。
站在墙壁前,上头满满的涂鸦与孩童文章,涂鸦表达着他们的不满、文章表达着他们的委屈。
友善、激狂、委婉、猛烈、宗教和谐,不论是哪种,都表达着他们内心最深的诉求,自由。
S的介绍很为特殊,简单讲了年份后,用脚用力踹了墙壁,就是因为这我父亲失去了工作!
他父亲原本在耶路沙冷有份工作,因没申请上通行证于是失业。


不得不说,这片墙确实很像柏林围墙,差别是高度多出三倍。柏林围墙隔出了东西德,以色列围墙隔出了一等公民与二等公民。
一等公民说,等你们平息下来就让你们升等。
二等公民说,我们原本就是这里的一等公民,莫名其妙变二等了还不能生气?
巴勒斯坦朋友说,有看过海贼王吗?
围墙后的就是天龙国,住着一群天龙人,占有着较肥沃的地区与平原、经济富有,若攻击他们,海军上将(军人)会前来。
好吧,这确实贴切。

随后青年载我到街上晃晃,到某处围墙转弯,车速突然缓慢,他跟我说注意看,那里随时有着军人发射催泪弹驱赶巴勒斯坦人。
只见四位蒙面的巴勒斯坦人,拿着石头与军方对峙,逐渐逼近。
当前进到一定距离,军方发射出辣椒催泪弹,落在那四人附近散出烟雾,蒙面人们立刻四散逃窜。
车子缓慢行驶,青年告诉我,在巴勒斯坦,有个特别的法令,朝军人或军车扔掷石块要判处二十年徒刑。我瞪大眼睛,摇摇头露出不相信的表情。
他又说了他童年的种种,在当时高压统治下曾因携带巴勒斯坦国旗而被关进少年监狱。这次,我是相信的,十多年前以巴冲突达到一个高峰。
他说着说着,哭了出来,我也哭了出来。
窗户没关,催泪烟雾飘入车中。
他哭得唏哩哗啦地说着,我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听着。


关于二十年徒刑这个问题,到后来才又问了几位当地朋友,有位朋友笑着跟我说,在巴勒斯坦,绑架是七年徒刑,而投掷石块是二十年。
也就是说投掷一颗石头,等于绑架三次。

又聊起了阿拉法特。Ramalla的友人也曾跟我提过他。
上个世代所认为的恐怖分子,巴勒斯坦人心中的英雄、国父。
后来去查了查数据,其实阿拉法特的立场仍算是鸽派,手法也较不激烈。
相较于后来的宾拉登、盖达组织、伊斯兰国,现在人们终于给了他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即便阿拉法特已经过世、即便位于加萨的哈玛士(鹰派组织)动荡不断,但巴勒斯坦政府仍维持着既有立场,用柔性政策维持着尴尬的平衡。

其实跟外界想的不一样,西岸这里虽然不富有,却也称不上穷困,与加萨又是另一番情景。房屋高大华丽,用着上好石砖。当地友人跟我说,是因为他们有产石头,所以看起来都像豪宅。
由于紧邻以色列,生活水平相较于右边的约旦又高出许多,薪资低台湾一些、消费也低台湾一些。突然让我想起友人所描述的爱沙尼亚,薪资与台湾差不多,消费却比台湾更贵。
到底什么才算贫穷?
真的有明显差异的,该说是失业率吧,这里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二十,而加萨的失业率直逼百分之五十。找不到工作的人们,将矛头指向了以色列,或是希望能拿到通行证进入耶路萨冷工作。
矛盾的情节。

傍晚,青年回家拿了三大袋橄榄,那是他昨天跟朋友去现采的。
随后载往榨油厂,那是一个小型工厂,也只有一台机器。
小心翼翼地将橄榄倒入,筛选出不良的,剩下的随着滚动地输送带进入机器。我望着那堆橄榄卷入机器。
迦南美地,也是圣经所谓的「流奶与蜜之地」,涵盖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一带,羊群、花卉,物产丰饶。
对他们而言,上帝(或真主)是公平的,给了一大片沙漠与荒地,也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区域,但同时也赐与他们此地的特别产物,橄榄。
这里盛产着橄榄,高品质的橄榄,橄榄油也是他们烹煮必备的油品。
有别于以色列的卖场精装橄榄油,青年选择开车到橄榄园自己采自己榨,虽然耗时,但便宜,品质也保障。
机器很脏,油渍与灰尘覆满机器,偶而还能见到橄榄叶塞在缝隙,不过绝无化学添加物,肉眼看着橄榄进入榨成油。不会有葵花油、棉籽油或铜叶绿素掺入其中,是百分之百的橄榄油。
此时顶新集团的黑心油品事件正沸沸扬扬,新闻每天播报。
望着那台覆满灰尘与油渍的笨重机器,忽然又感到一种可信赖感。


隔天离开了伯利恒,前往下座城市希伯仑(Hebron)。
一样地,里头没有多少可以待的住宿地,有的也往往昂贵超支,我边走边计划着,打听那里的旅社。
下了公车,询问里面的往来人们,四处打听与徬徨迷失时,一位穿着整齐、英语说得标准的青年带我走了一趟。
穿过纷嚷的市集进入老旧巷弄,在一处没有招牌的小木门前面,他停下来指了指说,到了。
屋主不在,他说没关系,他会陪我等一下,我们也聊了不少。
要不是他的穿着举止有礼、要不是这里仍属闹市、要不是我是男的,只怕所的描述情景早已让我逃之夭夭。
他确实是很好的青年。
屋主约二十分钟后出现,告诉我里头有着空余房间可以入住。
我再三感谢那位青年,这趟走访已经花费了他将近四十分钟。
「不用谢我,我只是尽我该做的,可兰经上要我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人们。」他的回应让我印象深刻。
这画面忽然好熟悉,在土耳其时那位热心帮忙的旅社老板,也说过同样一句话。
他们都是虔诚的幕斯林,也都是好穆斯林。
只有亲身探访过,才能了解所谓的真实。真正走过中东,略去那些政治色彩的媒体、略去那些刻意渲染的信息,绝大多数我见到的百姓,都是安分守己的人们。


跟我同住的是位美国学生约翰,他已经在这里待上三个月了,做着一份考察企画。这里不比Ramalla或是伯利恒那样有着许多外国人,我好奇地问他这里的生活。
其实友善的人不少,你会发现的。约翰这样跟我说。
这几年随着欧美支持巴勒斯坦,虽然仍是有些带着敌意,但人们对他们的观感确实改善许多。

放好行李便四处走访,这里许多出入都有管制,好奇之下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犹太社区,在那深具敌意的巴勒斯坦里。
其实早期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很多共同住在一起,他们世代居住着,但建国后绝大多数都搬离了,剩下少数不愿意搬迁的两百多户就集中成这个社区,军方在四周都设立哨点盘查。
用高墙隔开,形成一个封闭的世界,里面的人们要出去需要军人陪同。
里面的巴勒斯坦被外面的以色列用水泥墙隔开,里面的以色列社区也用水泥墙隔开将外面的巴勒斯坦隔开,形成有些讽刺的画面。


进去了犹太社区,出来了犹太社区,居民没见到几个,到是见到许多军人。
再过一着哨点,又见到了巴勒斯坦人们,路过一个小小市集,地摊上摆着许多五金零件与小型家电,里头有着亲切打招呼的人们,也遇到一些不良儿童凶神恶煞地追着我要保护费。
我望着那群小孩们说,要保护费之前也要把英文练好,英文很重要的。
他们听不懂。
比手画脚到第三次,他们听懂了。
在他们愣头愣脑时我转身离开,不久后他们回神又追了过来。
这里是闹区,你们想要干嘛?有些大怒。
一名年纪最大的少年,应该是其他小孩的老大,跑过来抓住我,口中喊着Money、Money…随后大力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一副要吃了我的模样。
一直不理他,到他打人后我转身「嘿!」一声大吼,用着比他更凶神恶煞的表情回瞪他,这举动吸引到市集里所有人的目光。
互瞪了约十秒,我往前走一步。
他往后退一步。
再往前走一步,他再往后退一步,煞焰眼神不再。
我伸出手,喊着Money、Money,他愣住了,连同其他小孩。
之后我一边追着他跑,一边大喊着Money、Money,他连同其他小孩们转身狂奔,周遭则是爆出一片笑声。
装模作样地跑了一小段,又折回市场,一位英语生硬的大叔笑着拍了拍我肩膀要我别在意,在市集里面他们也不会让那群孩子乱来的,我回应了一个笑脸。
就说在闹区了,他们想干嘛!我持续地在那小市集走逛一阵。
后来想想,这样一来会不会给那群儿童心里留下阴影?

晚餐在旅社里面吃,屋主煮了当地的食物,马铃薯汤、配上一些蔬菜,沾着面包吃,口味还不错。
约翰会说些阿拉伯文,他一边看着巴勒斯坦新闻一边帮我翻译,内容是报导着巴勒斯坦的新建设、社会消息、当然还有批评以色列的恶行恶状。
前几天我也跟着以色列朋友,一边看着新闻,内容是报导着以色列的新建设、社会消息、当然还有批评巴勒斯坦的恶行恶状。
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又想起了两边的水泥墙,脑中顿时也像水泥一样。

西伯仑其实没有任何景点,只有隔离社区偶而会吸引些游客,而那确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日子。
每天起来之后,到市区走走,他们会用着难以置信的夸张表情,随即咧开嘴笑,询问说是哪里来的旅者。有时候,他们会请你吃块蛋糕;有时候,他们会请你喝杯咖啡;又有时候,莫名其妙得到几块巧克力。
路过一间花店驻足,好奇地看他们正装扮着一辆车,老板走过来说,他们在帮客人准备婚礼用车,结束的时候还送了我其中一朵不知道什么的花。
经过一间糕点店,里面有桌客人就坐在门边,一位年约五十多岁的男子追出来,说要请我进去坐坐,便这样与里面一桌老人们开心地聊开来。到最后,糕饼店老板与厨师也加入了话题。
渴了,到超商买瓶水。老板正在煮着咖啡,便端了杯过来说:水要钱,但咖啡免费。聊了半小时,离开前老板还塞了一条巧克力给我。「给我的朋友。」老板说。
一个中午,走到一间人满为患的Falafel(中东蔬菜球)餐馆,在涌涌人头中点餐,里面老板见到我眼神发光,听到我是台湾来之后,他露出大大地笑容赶忙帮我做了一个特大份。拿出钱结帐时他将前推了回来,「不!这份是给我朋友的,我不能收你钱。」我惊奇地吃着那份特大号Falafel,心里暖洋洋的。
有那么两天,起床后就是去乱逛,往往也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他们会用名为友善的热情将你喂得饱饱。

遇见一群大学生,他们开心地拉着我的手带我四处逛,也讲解着希伯仑大小事。
走!我们去清真寺。他们四位领着我到处跑。
路越走越觉得熟悉,回到了昨日去过的犹太社区。他们告诉我,犹太社区设立后,将他们的清真寺划入了里面,他们要去礼拜都必须通过安检。
哨点的士兵还认得我。对于我,哨点士兵很热情、友善,闲话家常后简单放行。
轮到那四位朋友时就没那么容易了,仔细检查盘验,再走过检查仪确认,表情也回到扑克脸,不发一语。
在这里,就算我们不是恐怖分子,别人也会当作恐怖分子…因为我们的脸孔。进去之后,一位学生表情遗憾地跟我说。
在你的国家,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吧?也许我们做错的事情,就是生错了地方。另一位学生接着苦笑自嘲说。
清真寺很漂亮,布设典雅,但我无心欣赏,满脑子都是他们的话语。


他们很热情地邀请我隔天去他们的大学走走,可惜我没去,我跑去看抗争了。旅社老板告诉我,在市区有着大型抗争,抗议艾格撒清真寺封闭。
结果跑错了地方,风尘仆仆赶回来时,抗争已经结束了。
我沿着街道往市集方向走去,那是我回旅社的必经之路。
远远地见到四位蒙面的小小巴勒斯坦男孩站在前方,手上握着石头;隔约二十公尺处有着三位以色列士兵,拿着枪与他们对峙。
双方眼神透出杀气。在那样的氛围里,我见到了抗争的延续。
我窘在那里,有那么几秒考虑着该不该走过去,这个不是像上次追喊着Money、Money就可以混过去的。
他们同时将头转过来看我,眼神杀气依旧,两方对峙成为了三方对峙。
内心纠结挣扎了几秒,这时要去别的地方也没处去了,这条也是回家的唯一一条路。我低头靠着墙壁,快步小碎步走过去,心里祝祷着不要打我不要打我。他们用凶煞眼神目送我这不速之客离开。
那段过程也成了离开前的难忘回忆之一。

最后天清早,乘车回到耶路撒冷,车厢内回首望着来时路,身后扬起阵阵尘土,对那座灰白的美丽城市望最后一眼,脑袋闪过种种画面。
我想起在市集时小贩的惊呼热情、握着我的手大喊着我的兄弟我的兄弟。
我想起在破旧公寓借宿时友人的好客,他用热情丰富了那顿简朴餐点。
我想起在转角旁那位仕绅的叫唤,他请的水烟与聊到的当地种种。
我想起马路上遇到的学生,离别前他们握着手说,将巴勒斯坦当成你家,以后都欢迎回来,我们人民将盛情招待。

要怎样评价巴勒斯坦?
见到好人坏人,极端仇视的人们、温和友善的人们。
拉着衣角好奇我肤色的可爱小孩,故意乱闹的捣蛋屁孩。
其实这里人们与我们的国家人们一样。
他们既不是炸弹客,也不是恐怖分子,只是被报导出来的都是那部分。
聊到这话题时,当地友人还自嘲地掀开外套说:看!没炸弹吧!
当下是一阵爆笑,却也为朋友感到一阵悲哀。


不愿只站在巴勒斯坦人角度去批评,以色列方面确实也很无奈:无处可归了两千年,给个小地方安身立命吧,之前被流浪四处被排挤的很惨,我也很希望与你和平共存。
说来讽刺,翻阅历史时,犹太人历史上被基督教世界的欧洲欺压无数,而历史上中东虽不能说没有,但相比下显得大度许多。
欧美的协助犹太人建国某方面而言也是顺利将他们赶走,因为当时选的三个地点,南非、阿根廷、巴勒斯坦,绕来绕去从来不会是欧美而是其他殖民地。
反正给了不心疼,落个顺水人情借花献佛,却苦了巴勒斯坦人。

「欢迎你来我家作客,我们是朋友,别处不欢迎没关系我们欢迎。」
「嘿!你怎么把我家拿走了?等等!」

于是一群不友善的人们把犹太人赶到对他们友善的人们家。
一直以来不友善的人们友善了、过去曾经友善的人们不友善了。
我们应该帮他们建国,用别人的家、用别人的地。
嘿!该帮助他们阿,怎么那么不包容?
废话!你什么都没损失当然一张嘴。


不只没损失,犹太人为了协助建国捐赠不少给当时的英国与美国,有钱拿又可以做名声,何乐而不为。
建国后,当阿拉伯世界愤怒开战后,英美再转而支持阿拉伯世界。
嘿!我支持你,以色列你不能太过分!
像这种口头支持获得好感度的无本生意不做白不做。
确实在批评,不讨厌以色列、不讨厌巴勒斯坦,只是很看不惯英美的手法。更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婉惜,一个无奈、一个委屈。
曾经的朋友,现在的敌人。

某方面而言,以色列也是相当无奈,单打独斗努力支撑。
他们有朋友吗?欧洲基督教世界不支持、中东伊斯兰教世界很厌恶、在南美名声并不好、在亚洲不怎么被理会。
剩一个美国,而美国有时也会站到阿拉伯世界去。
其实他们比想像中孤独。
当批评犹太人自私时,也请想一下他们的处境,是天生如此,还是环境使然?
百般无奈的以色列,饱受委屈的巴勒斯坦,群起激昂的阿拉伯世界,表现绅士行为却很无赖的英国,自视正义的美国,看不惯以强凌弱的欧洲,反感殖民式建国的拉丁美洲、连有没有关心都不清楚的亚洲。
够了,说穿了什么都没能改变。

犹记得刚到巴勒斯坦时,当地友人戏谑地说,巴勒斯坦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堆非营利组织,过了好些年也没见到什么大改变。
民族和谐喊到建出一道隔离墙、宗教和谐喊来一堆橡胶子弹。
这世界上,嘴巴嚷着要改变的人太多,实际去做的人却太少。

很可惜的并未申请上志工,但我能用笔记录下一切。
我知道确实势单力薄。但我会很开心,能将这里的一切分享给远在亚洲的你们,可能渐渐的有些人看懂了,会多一两位来这旅行、或是做志工,再多十多位、再多几百位、再多、再多…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503286
很可能,终其一辈子我们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国家,因为实在太渺小、因为能改变的不多。但在这里,因为这里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些微的力量很可能巨大改变整个巴勒斯坦。
也许,过了几十年后状况改善的巴勒斯坦人会记得,曾经有一群人,他们自称炎黄子孙,来自遥远的那东方,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但他们不计较也不在乎,千里前来只为奉献心力、或是纪录下一切。
为什么来?因为这里有着能付出、有着能改变的机会;因为这里需要被关注。无数的旅行者或志工用行动去证明了,所谓的力量不是军事武力、不是经济压制,而是协助那些需要被帮忙的人们。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默默无名,只是茫茫世界中的小螺丝钉。但那一点一滴创建起来的力量,其实无比威力。
它可以使巴勒斯坦改变,可以使阿拉伯世界为之动容,可以赢得欧洲国家尊重。他们带来了一种思想,那思想也同时改变着世界,力量不该是握在手中的枪枝,致使他人的畏惧,那只能称为霸道。力量该是扶起他人的胳臂、获得他人的尊敬,那称之为王道。

去巴勒斯坦旅行吧!去探索那里、去打破那些流言、将那里人们的心声传给世人知道,为这不平等的世界做些改变。


-------------------------
更多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9%82%A3%E4%BA%...71616926283797?fref=ts

ps1.《贝尔福宣言》:「英皇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创建一个民族之家,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但要明确说明的是,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权利,以及犹太人在其他国家享有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
ps2.那全都是胡扯。
感谢 58
26032 次查看
tmy27.tw 的头像
tmy27.tw tmy27.tw 已通过手机验证. 门号所属国家:Taiwan
#2
旧 2015-06-20, 11:38
哇!头香!好独特的旅行!巴基斯坦真的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家, 多数的印象真的如同你的亲朋好友一般的恐惧!看了你的文章, 的确了解了另外一面的巴基斯坦!谢谢
LHYY
#3
旧 2015-06-20, 12:43
7年前随旅行团到过....那时只有19岁...但看到围墙两边的两个世界已感触良多....那时已暗暗许下要再自己到这里做志工的愿望...希望能实现~~
bruce周
#4
旧 2015-06-20, 17:33
引用:
作者: tmy27.tw (原帖)
哇!头香!好独特的旅行!巴基斯坦真的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家, 多数的印象真的如同你的亲朋好友一般的恐惧!看了你的文章, 的确了解了另外一面的巴基斯坦!谢谢
巴"基"斯坦 : 在印度西北部 !!

巴"勒"斯坦 : 在亚洲最西边,濒临地中海,几乎被围在以色列国境里!!!

两个国家不一样!!
k35889k35889 的头像
k35889k35889 k35889k35889 已通过手机验证. 门号所属国家:China
#5
旧 2015-06-20, 17:57
我觉得在巴勒斯坦旅游比以色列有趣许多,走在街上随时被陌生人打招呼,下午时段放学后,常会有一群青少年忽然围住你说 "Hey China~ Hey China~ What is your name?"


从巴勒斯坦搭公车回以色列,与车上三名去耶路撒冷工作的阿拉伯人聊天。「以色列有三个政府,以色列、加萨、巴勒斯坦」。「我们很欢迎世界各国的游客参观巴勒斯坦」,之后小声地低头说对我说「犹太人除外...」。听到后我愣住了

隔天前往Jericho,抵达小镇圆环后,开始询问路人前往St.George修道院的路线。忽然有名少年走过来,二话不说直接帮我叫辆车。后来还帮我付车资,指示司机说这位乘客想前往的目的地。帮我叫车的这名青年在广州工作,前几天刚从中国搭机返国,他无法从以色列机场入境,只能由约旦的安曼机场越境回国,回到以约中部边境也要经过严苛的军方盘查。


后来旅行到了文莱,住在一个华裔经营的Homesday。聊天得知他是名虔诚的基督徒,我立刻兴奋地说:「那你有去过以色列吗?伯利恒、拿萨勒、耶路撒冷?」,他说文莱的护照去不了以色列,我们只能从电视上或网络上观赏耶路撒冷老城的美景。很想造访耶稣生活过的地方,但碍于情势只能等等了!

引用:
作者: tmy27.tw (原帖)
哇!头香!好独特的旅行!巴基斯坦真的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家, 多数的印象真的如同你的亲朋好友一般的恐惧!看了你的文章, 的确了解了另外一面的巴基斯坦!谢谢
另外tmy27.tw栈友,是夹在以色列与约旦中间的巴勒斯坦,不是巴「基」斯坦
感谢 2
923文仔 的头像
923文仔 923文仔 已通过手机验证. 门号所属国家:United Kingdom
#6
旧 2015-06-20, 18:57
请问去巴勒斯坦会盖上入境照吗
akd_victor 的头像
akd_victor akd_victor 已通过手机验证. 门号所属国家:Taiwan
#7
旧 2015-06-20, 21:46
很特别的游记,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LyonsC
#8
旧 2015-06-21, 00:33
实在是太棒的一篇纪录
我也认真希望能去一次以巴

了解他们
毕竟 某方面来说 我们的处境满相似的
只有自己去过 才知道真实的情况
Hsuan1994
#9
旧 2015-06-21, 10:18
之前用一个交友的视频软件遇到一个巴勒斯坦人,印象真的超深刻的,因为那个软件遇到的很多都是变态,但那时候真的很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用英文聊天的人所以就不死心,最后终于遇到一个正常而且很热情却不聊色情的人,那时候我超开心问他来自什么国家,他说了一个我没听过的国名,我还请他把字母一个一个念出来然后我用英汉字典查,当字典跳出巴勒斯坦的那刻我真的傻了,因为在我的认知中我觉得巴勒斯坦是活在战乱的国家,所以很讶异居然有网络能够视频,我还记得当下我很紧张的问他说你们国家不是很多战争吗?(其实我想表示为何在战乱的地方他却能安逸的玩视频哈哈)结果他笑了一下,有种我太大惊小怪但他也习以为常的感觉,他解释了一下战争的原因,后来我跟他还互相加了fb,看他的打卡记录其实常常旅行但都是附近国家,没有到亚洲国家的纪录,也许是办签证很困难吧我猜,当下真的觉得巴勒斯坦这个国家很神秘,上网查了很多相关数据也都是出现战乱等等的讯息,现在看了这篇文章才发现原来我当时是如此的无知,也难怪他笑了一下
james_lee
#10
旧 2015-06-21, 14:47
感谢分享,虽然还没到过。不过有些顾客和朋友都来自那里,我生长在一个回教国家,基本上大概也了解他们的习俗,巴基斯坦人都很友善,而且见面都会很有礼貌的问好,只是媒体总是喜欢把他们和恐怖份子的名字挂在一起,真的很无奈。
彩霞满天
#11
旧 2015-06-21, 19:23
此帐号为封禁用户
引用:
作者: tmy27.tw (原帖)
哇!头香!好独特的旅行!巴基斯坦真的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家, 多数的印象真的如同你的亲朋好友一般的恐惧!看了你的文章, 的确了解了另外一面的巴基斯坦!谢谢
您搞错了,巴勒斯坦不是巴基斯坦!一个在以色列旁边常常巴以冲突,一个从印度分离出去常常印巴冲突。
彩霞满天
#12
旧 2015-06-21, 19:29
此帐号为封禁用户
引用:
作者: james_lee (原帖)
感谢分享,虽然还没到过。不过有些顾客和朋友都来自那里,我生长在一个回教国家,基本上大概也了解他们的习俗,巴基斯坦人都很友善,而且见面都会很有礼貌的问好,只是媒体总是喜欢把他们和恐怖份子的名字挂在一起,真的很无奈。
我认识的巴基斯坦人没有一个喝酒的,基本都喝咖啡,楼主说巴勒斯坦有女生喝酒,那他们可能不一样吧,不过巴基斯坦人卡塔尔大多英语超好说乌尔多语。乌尔多语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语的关系就像粤语和国语一样,,靠近卡塔尔的巴基斯坦人应该比巴勒斯坦富裕多了,他们年纪比我小太很多车子都超好
彩霞满天
#13
旧 2015-06-21, 20:14
此帐号为封禁用户
引用:
作者: LyonsC (原帖)
实在是太棒的一篇纪录
我也认真希望能去一次以巴

了解他们
毕竟 某方面来说 我们的处境满相似的
只有自己去过 才知道真实的情况
去巴基斯坦您还是说自己是“China”吧,相信您会受到特别优待,去巴勒斯坦随便,反正taiwan也许他们都不知道是哪里。这就是我们羡慕您们的地方,遇到好事可以借用China,遇到反感地区可以标榜自己是“Taiwanese加以区分。
上海任我行
#14
旧 2015-06-21, 21:21
好文章,值得看啊,从来对这个国家缺乏了解
cyanuric
#15
旧 2015-06-22, 09:51
巴勒斯坦人真的对咱们亚洲来的非常之热情~深刻领教过~~~
随便走就真的随处一直挥手回应大家的打招呼(搞得跟选举一样)= = "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