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原来如此.....
看来国中课本真的是要改写啰!
另外文化大学理学院刘广英院长的文章如下,大家可以看看唷!
------------------------------------------------------------------
那夜,张继到底看到什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唐朝张继大作『枫桥夜泊』开头的两句,也是流传久远几乎人人均可上口的诗篇。不少人探究过张先生创作时的心景,也有人想知道他是否真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可就没谁问过,他到底看到了什么而激起文思?
依文观之,他应是看到了『霜』。所谓霜就是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环境中,水汽直接冷却至饱和而成的结晶体,简单地说就是由水汽升华而成的固态水。如果气温在冰点以上则上述过程所形成的就是露。实验显示,纯净水汽很不易凝结(成露)或升华(成霜),但只要有附着物就很容易,加以落日后日出前地表散热降温快,因而露与霜都在地面的小草或花木上生成,而不含在空中形成,也就无由形成满天飘霜的情景,因而张先生的『霜』应别有所指,不大可能真是霜满天。
有几种天气现象倒颇像张先生文中的霜:(一)霰:即四周『花』的部分已融化只剩下中间小小内核部分的雪。(二)雪子:霰中成圆形小颗粒的一种。(三)冰针:比雪子还小的结晶体,降速极缓,似在空中飘浮的微小冰粒。有时被称为『霜雪』,仅在强光下可见。在气象观测中,此三者都是『降水』中的成员,也都是雪的变种。在唐朝天气观测的专业水准不够,当然是分不出来的,张先生自亦难以分辨,所以他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很难说!不过,为了韵也只有用霜。
霜由水汽形成中会放出『升华热』,因而在低温时对植物有保护作用。如果天冷而干,无霜形成,植物的叶与嫩芽会由表皮下结起冰来,跟看会变成暗灰色,进而枯死,此现象称为『黑霜』。台湾中西部寒流来的霜害都是这一种。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99#post608
逆温层使寒山寺钟声传到枫桥
枫桥在江西省吴县,原名封桥,因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而更名并为人熟知。很多人曾评论这首诗,我们也站在气象的立场讨论过有关其中『霜满天』的问题。现在我们探讨另一个问题,就是寒山寺的钟声是否传得到张先生的耳中?
声音是一种压缩波所造成,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又称『纵波』。当某地空气受到突然的挤压时,其分子就会随其振荡而向四周传播,当压力传进我们的耳朵时耳膜即发生同频率的振动并由而形成声音。一般来说,声速与绝对温度的开方根成正比,而正常状况下气温上低下高(平均每升高一公里约降低摄氏六度半),因而地面上的声音向周围传播中都会愈传愈向上扬,水平传播距离因而有限。但当有逆温层时,层内气温随高度是增加的,所以声波遇到逆温层即会慢慢呈曲线弯向地面,这一来由声源发出的波动就会传到较远的地方。如逆温层高度适当,声音在源地起的某距离内听得见,而后会出现一宁静区,超过该区后又弯回至人们可听到的高度,这就像长波无线电广播可藉电离层折射而传到很远的地方一般,是波动传输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人说枫桥距寒山寺太远,钟声传不到,一般状况也许对,但有逆温时可就另当别论了,所以不能因自己没听见而否定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