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 注册 登录
游记

跟着唐僧去旅行ˍ新疆 库车

1 528
m980031
#1
旧 2019-05-14, 15:18
投稿备注: 愿转刊于合作平台   
跟着唐僧去旅行ˍ新疆 库车

「库车」两个字是维吾尔语的发音,它的原意为「通衢之路」或「十字路口」,因为它身处丝绸北道(元朝新北道出现后改称之为丝绸中道)或新北道的必经之路。而当地的龟兹乐与胡旋舞也借由丝路的传递,大大地影响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敦煌壁画。

这个自古就是东西文化荟萃的城市,让我在半夜十二点半的火车抵达。虽然时值深夜;但是库车是个大站,所以在此下车的人也就不少。一出站门口一样有着警察站岗、盯着出站人群,所幸不知已是深夜还是怎的,所以没有像在前一站那般盘查旅客。要不然不知又要折腾到几点,怕到时找不到车子进城。

跟着一对小夫妻拼车进城,他们是从库尔勒的娘家回来途中。听到那位年轻太太抱怨;白天的时候拼车进城一人只要五块钱,现在晚上都加倍变成十块钱了。
我看司机是个汉人,所以先跟他攀谈一下。问他刚刚在车站时,也有看到不少其他少数民族的出租车师傅。问他会不会因为揽客,而双方起冲突?

「不会!你刚刚不是有看见警察在那边吗?而且基本上汉人会坐汉人的车,其他少数民族就坐他们师傅的车。」
「少数民族之间也会分别乘坐吗?」(新疆有很多民族居住)
「那到没有!再分下去就找不到人坐了。」
经过闲聊一阵子后;跟他谈好第二天包他的车子游天山大峡谷、克姿尔千佛洞、克姿尔朶哈烽遂、苏巴什佛寺遗址。时间由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以420人民币成交。

在第二天的行车途中,询问他如果一个汉人独自去喀什、和田旅游的安全性?
他说:「和田最好别去!那边大多是维吾尔族人,而且他们对汉人仇视。」
我会这么问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吐鲁番高昌古城坐导览车时,一对来自内地不知哪个省份的中年夫妻问司机:「咱们汉人自己到南疆旅游会不会有危险啊?」
他说:「除了喀什和和田之外,其他地方都没事。」
「这两个地方怎么了?」
「汉人太少了!基本上咱们在那边算是少数民族了。」
事后了解喀什的汉人仅占百分之十,而和田更少只有三个百分比。因为这趟旅行最少会走到和田,所以对这两个地方旅游的安全性开始注意了起来。
同样的问题我还是比较喜欢前一站焉耆司机的回答。他说:「如果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在白天,只要天一黑就回饭店休息的话,保证没事!」
我也曾把这个问题问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他说:「人跟人只要互相尊重、说话客气点,就不会有事情的。」我也喜欢这个答案

他的话语让我想起一百多年前有个探险家,有人问他:「你到这些陌生的国度去探险,难道不怕有危险吗 ?」
他说:「只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还有少碰当地的女人,这样大概都可以全身而退了。」
安全是旅行者最大的需求!出门是要游山玩水,而不是玩命的。所以注重出外旅行的安全考量是第一要务。

一.库车 天山神秘大峡谷

2016/06/12摄于库车 神秘大峡谷

那个揹着红色小背包的年轻小伙伴,几乎是跟我同一时间进入景区的。虽然当时入园的人数很少,不过这不是他吸引我注意的地方。我之所以会注意到他,是进入景区之后我发现他拿着相机一下子靠着山壁,一下子又贴着地面或挨着大石头取景。

看了一下他的镜头长短,我猜他是在利用广角镜头的线条变形在取景。因为广角变形的趣味性比较夸张也难以掌握,算是一种较为高端的练习了,所以我对他说出心里的想法。

他很客气地说:「刚学!刚学!」就这样在这一段轻旅行里,身边多了一位很棒的小伙伴。

2016/06/12摄于库车 神秘大峡谷

经过一阵子的言谈后他告诉我他姓林,今年即将从大学毕业,学的是土木工程。
我说:「好巧喔!我学的是建筑工程,虽然我一直都在台湾的工程界服务,但我们也可以说是同行了。还有现在中国正在处于大建设阶段,你刚好可以学以致用。」
「我应该不会在工程界服务。」他说
我问:「喔?为什么?」
他说:「家人另有安排!」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从他言语中我丝毫感觉不出,那种未出社会但工作已有着落的那种笃定感或喜悦心情。
年轻人的脚程比较快,虽然他始终走在我的前面,但不时都会在路边等我一下,然后跟我聊上几句再走。我心想这个年轻人的教养真好!

除了边走边聊之外,这期间我为了要抓住峡谷的壮阔感,曾利用他的身形当比例,而远远地拍了几张有着他背影的照片。

2016/06/12摄于库车 神秘大峡谷

我们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在来回的路上聊着,就在我们快到出口时,他突然问我:「陈叔!我即将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了,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我?」

我心里第一个念头是~~我们大概认识才两个小时左右吧!他就希望寻求我的建议。可见他若不是对我有着几分信任,要不然就是心里对未来有着很明确的不确定感,甚或是………徬徨?

只是我该给他什么建议呢?
我有什么建议适合给他呢?

………有一段曾经在网络或书上看过的话语,就那么从脑海中隐约浮现,只是断断续续并不完整。
………潜意识里我知道这段话很适合现在的场景、很适合给他当建议,但是完整的词句是什么呢?………是什么呢?

………我勉强回忆出这段话跟旅行、跟阅读有关,还有呢?我知道这段话还有其他内容,但是是什么呢?……

………没有时间回忆了,于是我说:「如果是在其他的场合你问我这个问题的话,我会建议你一个人独自去旅行。这不只是行不行万里路的层面而已!事实上每一趟单独置身于陌生环境中的旅行,都是一趟学习自己如何与周遭环境、以及与自己相处的机会。但是你现在已经是一个人出来旅行了,所以我建议你如果可以的话,在未来的岁月里不妨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想了一下再补充说明:「任何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思想精华、呕心沥血之作,如果我们能够养成阅读习惯的话,那久而久之书本在我们内心的堆积,会让我们像似坐在巨人的肩膀那般,拥有异于他人的视野与胸怀。」
小伙伴静默了一会之后,才向我致谢。

2016/06/12摄于库车 神秘大峡谷

出了景区在停车场我们互道再见,然后朝着自己的交通工具靠进。我望着他的背影才想到,我没有留下他的正面影像。
就在这个遗憾刚刚升起之时,突然间脑袋瓜子里本来杂乱无章的神经元,以它自己的方式同步激发并串连着。
那段始终无法完整忆起的词句,就这么突兀地冒然浮出~~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里;包含着他看过的书、走过的路,以及他用心对待过的人、事、物。」
没错!就是这句话。我转身望向小伙伴即将钻进车里的身躯,刚刚那丝想要唤住他的念头更加明显了,因为他的疑问在我脑海里回荡~~

「陈叔!………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我?」~~
「………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我?」~~
「………什么建议给我?」~~

我仿佛从他的问话里,听出他心中的那股不确定与徬徨感。
是啊 !或许这段话最后忆起的那一句,才是最适合给他的建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里;包含着他看过的书、走过的路,以及他用心对待过的人、事、物。」

从他语气中的徬徨感可以听出,应该是他的期待与家人的安排不尽相符。如果是在几年前的时候我或许会劝他;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只是近年来了解到大部份自己喜欢或排斥的东西,它们的好坏、美丑都被自己心中的好恶给放大了。也许我应该建议他;做你所爱!否则就去爱你所做。不管你家人为你安排的工作为何,一定有着它将带给你正面感受的那部份。找出这部份然后让心思专注这里,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份,而且是正面的那部份。

「我们要去下一个景点了吗?」师傅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
「先去哪里?」我问
「先去千佛洞好了。顺路!」

2016/06/12摄于库车 神秘大峡谷

坐进车内之后刚刚中断的思绪,又漫无边际地跑起马来~~
算一算从2010年以来,这已经是第三次在丝路上游走了。还记得当年第一次成行之前,因为当时前后要经过三个省,所以阅读了那么多的旅游书籍,网络上也浏览过那么多的数据。但是当初的感动呢?当初的惊喜呢?~~岁月让记忆深沟慢慢填平了……渐渐地变淡了……缓缓地消失了!更别说是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了。是我不够用心吗?还是我没有用对方法,好让它们跟我生命做链接?
一个念头逐渐在我心中升起!
虽然近年来的旅行我都会零星写些游记,然后PO在「背包客栈」这个旅游网站分享。但是它们都会随着时间轴的推衍,而被掩盖在文海之中。于是~~于是~~
开个博客记录这趟旅行吧!
………或许哪一天老了、走不动了,还可以回忆一下自己走过那些路、看过那些景、甚至见过那些人?
开个博客吧!………开个博客记录这趟旅行吧!
………开个博客记录这趟旅行吧!
………
一个念头终于逐渐成形!~~

二.库车 克姿尔千佛洞


2016/06/12摄于库车 克姿尔千佛洞

克姿尔千佛洞是目前新疆规模最大的石窟。位置在库车西方71公里,明屋塔格山的山壁上。石窟开始建造的年代约是西元3到4世纪,兴盛于6到8世纪,而衰弱于9世纪。
在清末、民初清人与汉人中央权力衰退之际,此地被盗挖与破坏的情况,比起敦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开放的几个窟中可以看的出来,这里洞窟的布局与题材与敦煌莫高窟有着相当大的神似。
墙上绘画的几乎都是佛经上的故事,只是风格迥然不同于汉人画风。用色不知是因为时间长久、颜料氧化的关系,还是本来用料就如此。只见大多壁画是用蓝色、青色、青绿与暗黑色等冷色系的颜色来表现。


2016/06/12翻拍明信片


2016/06/12翻拍明信片

由于这些存在了一两千年的壁画已经相当脆弱,所以此处不准拍。照相机一律暂存放在山下的保管箱。所以参观完后,跟管理保管箱的年轻人聊了几句。也顺便向他买了几张壁画的明信片,和一本龟兹有关的书。
他可能认为我有机会成为潜在顾客的那一面,于是暗示我山上某个不对外开放的洞窟里,有着极其灵验的菩萨。他说他结婚多年,太太始终没有身孕。有一天他们所长知道了丢了一把钥匙给他,要他带着太太去拜一下。结果〜〜他用手比了个大肚子状。
我很有礼貌默默地听完、并保持微笑。他看我没反应;于是更进一步问我:「你心里有什么所求的吗?」
我说:「没有!我认为生命越单纯越好,所以我要学的是放下,而不是有所求。」
我心里想着;小兄弟谢谢你!虽然我知道你只是想要赚点外快。只是素昧平生很难用三言两语让他人了解我心中的想法ˍ我心安处;便是菩萨驻所。

我个人虽然对原始佛教的说法有着极高的兴致,但始终不会随意去焚香祈求。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心安了、心定了,人就到岸了,不必再在苦海里涵泳了。所以我求心安,而不是去求菩萨。因为~~【我心安处;便是菩萨驻所。】


2016/06/12翻拍明信片

克姿尔石窟游览区的大门入口里面,有着一座青铜雕像,看他样貌就跟汉人有着极大不同,原来他就是中国三大译经师之一的鸠摩罗什法师。罗什三藏法师就是诞生在龟兹这个地方有关他的详细生平,我们在《跟着唐僧去旅行3_凉州篇》里的「鸠摩罗什寺与罗什舌塔」中曾详细介绍过。虽然个人认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相当感人,不过由于篇幅过于冗长,我们在此就简略地介绍一下 。


2016/06/12摄于库车 克姿尔千佛洞

鸠摩罗什的父亲本名鸠摩炎,原来是个印度的婆罗门贵族。本来他该接下世袭的相国官爵,但是辞去官位出家当和尚,而且远离家乡来到龟兹。当时的龟兹王相当赏识他,不但给予国师地位,还把妹妹嫁给了他。
鸠摩罗什自幼聪颖敏,七岁的时候就跟着他的母亲一起出家。他从小就天赋异禀,可以过目不忘、出口成章。他的母亲也认为小罗什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于是亲自带着他到佛学的发源地_印度求学。十二岁回到祖国后,母亲又带他到当时西域另一个佛学圣地_沙勒国(即疏勒国,位于今新疆喀什一带)进修。
学成之后的鸠摩罗什一直在龟兹、疏勒一带宣讲佛法。因为他讲得太精辟了,所以声名逐渐远播直到中原一带。当时的长安正是前秦的符坚掌权,当他听闻远在西域的龟兹国有这么一位高僧时,于是在建元十八年(西元382年)九月,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领七万大军,千里迢迢一路攻打乌耆、龟兹等国,并杀了当时的龟兹王白纯,以便「邀请」大师前来中原。
就在吕光率领大军,一路风风光光「迎请」大师回到凉州(今武威)时,却从中原传来了消息,他的君王符坚已经被羌人姚苌所杀并取而代之(史称后秦或姚秦)。
吕光这下子进退不得,只好在凉州安顿并自立为王。历史上称呼这段政权为后凉。就这样鸠罗摩什在凉州一待就是十七年。就在这段期间;远在长安取代符坚称帝的姚苌,没几年就寿终正寝了,然后由他的儿子姚兴继位。而远在凉州的吕光过没多久也已天年享尽,他的政权辗转换手后由吕隆接手。后来吕隆兵败于姚兴至此鸠摩罗什也就不得不被送入长安,而那一年他已五十八岁了。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281297
2016/06/12摄于库车 克姿尔千佛洞

由于罗什大师在幼年时期曾在印度游学,及长又在汉人地区生活了十七年,因此精通双方语言。史书上记载大师可以「手执胡经译秦言」。(手拿梵文经书,直接以汉语翻译出来。)而且他的经文「曲从方言趣不乖本」。(音韵贴近口语化,而不违背原本意义。)
鸠罗摩什身为中国三大译经师之一,他所翻译的经书据《开元录》卷四记载,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这个数量远远低于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不过一般人认为;玄奘大师的翻译比较忠于梵文原本,所以美中不足的是读起来较为拗口。但是摩什大师所译经书,汉人念起来较为白话、较为顺口,所以深受大众信徒喜爱。
另外在摩什大师译经之前的汉传佛教较不成系统,而且上座部与大众部经典交叉并陈,输入没有一个分际。但大师身为龙树菩萨这个大乘导师的第四代传人,他将一整套大乘系统的引进,对今日汉传佛教的面貌,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
有关摩什大师的生平,可说是命运多舛但精采万分。他虽然有两次被逼破戒,但是后人依旧以「三藏法师」敬称之。有兴趣了解这个对汉传佛教影响极其深远,且将一辈子岁月贡献给汉传佛教的异域僧侣者,欢迎点阅 《 跟着唐僧去旅行3_凉州篇 》。


2016/06/12摄于库车 克姿尔千佛洞


三.苏巴什佛寺遗址


2016/06/12摄于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照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__玄奘 《大唐西域记》
(荒城北方四十余里靠近山凹的地方,隔着一条河有着两座寺庙,它们同样都叫照怙厘寺。两座寺庙东西相对称,而且里面的装饰超越了人工所能从事的极限………。)


2016/06/12摄于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这所玄奘口中的照怙厘大寺,据考证就是现今库车的苏巴什佛寺遗址。这所佛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上一段我们谈到的鸠摩罗什大师,就曾经在此开坛讲经。这间寺庙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僧侣最多达到上万人。想想玄奘时期印度最大的佛寺_那烂陀寺,也不过万余人。而在佛教发源异地的龟兹,一间照怙厘大寺就有上万僧侣。可见规模之大放眼西域诸国,在当时也算是少数。这也就难怪龟兹可以成为西域四大佛国之一了。就因为如此;所以玄奘取经途过此处之时,特别在此停留了两个多月。


2016/06/12摄于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始建于魏、晋,鼎盛于隋、唐。尤其是唐代曾经于唐高宗显庆三年(西元658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更是它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只是这个佛教圣地,也难逃成、住、坏、空的物理定律。到了9世纪后这里大部分被战火摧毁,于是开始衰退,及至14世纪伊斯兰教势力进入塔里木盆地后,此地就此被废弃。

苏巴什佛寺遗址相当大,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它是新疆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佛寺遗址。苏巴什分为东、西两寺,中间隔着库车河。东寺由佛堂及僧房、北塔、中塔、南塔所组成,目前并不对外开放。隔着库车河远远眺望,因为实在太远了,所以只见断垣残壁、不知所以。


2016/06/12摄于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目前开放的西寺中有着北、中、南三塔和南部寺院,,里面还残存着部份壁画和龟兹文。旦是游客无法一亲芳泽,只能顺着遗址外围木栈道绕行。
这里应该是目前新疆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佛寺遗址了。近代从这里出土的文物正式纪录的有〜〜

2016/06/12摄于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1890年英国少尉鲍尔,在此发现一本公元五世纪的罕见梵文古书。这本在沙漠中隐藏了一千四百多年的书籍,一出土即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也引发了后来的斯坦因、斯文 赫定、伯希和以及勒柯克等西域中亚探险家(也有人称呼他们为「丝路上的贼」)络绎不绝于途。
从1902年到1914年止,日本的大古光瑞探险队曾先后三次踏入西域搜刮古文物。其中一次曾在苏巴什佛寺遗址的西寺,挖掘出一只舍利盒。目前收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
大约同时期的1907年,法国伯西和也在此发现了七个圆形舍利盒。

2016/06/12摄于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1958年北京大学黄文弼先生,在西寺殿堂内发现大量陶器钱币、铁器、木简、经卷等等。
1978年库车县的文物部门在西寺中塔的地基下,发现了一座竖穴墓葬。里面有着彩绘棺木的残片、镇墓兽、铁制短剑和一具非常完整的女性骷髅。比较奇特的是这具骷髅的头盖骨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很明显地曾经长期、刻意地被外物压迫过,所以她的额头呈现斜平状。

2016/06/12摄于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这一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有着相关的纪录〜〜
「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遍递也。」(在屈支国这里有个风俗,他们的小孩一生下来就用木板压着额头,希望它们长成扁平状。)原来当时、当地的人以此为美。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我这趟旅行中,看到被保留的最完整的佛寺遗址了。完整到部分建物由土砖筑城的拱型门窗依旧完整如初。浩渺旷野中仿佛两颗眼睛,在岁月中紧盯着荒凉,在苍桑中述说着辉煌。


2016/06/12摄于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四. 克姿尔尕哈烽燧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281297


2016/06/12摄于库车 克姿尔尕哈烽燧

烽燧是长城的延续!自古以来中国长城的型态,因为地理的关系,过了甘肃之后由于地势平坦没有天险可以屏障,所以就不再以城、墙的方式呈现。而是以一个、个烽燧的样貌,逶迤游戈于这片异域大地之上。
烽燧也称烽火台、烟台、烟火台等。所谓的烽燧本来是指在高台上白天燃草成烟称之为「烽」,夜晚放火烧木称之为「燧」。高台上除了利用烟与火告知敌人已然入侵的讯息之外,同时也举布为旗以转告入侵人数。这是古代传递讯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后来干脆指这种夯土或垒石而成的高台,皆称之为烽燧或烽火台、烟台,而不是单单指烟与火而已。


2016/06/12摄于库车 克姿尔尕哈烽燧

新疆库车的克姿尔尕哈烽燧,位于库车县西北约12公里左右。所谓的「克姿尔尕哈」是维吾尔语,原意为「红色哨卡」。难怪把照片调为偏红色时,更显得出它那夕阳中的荒凉美感。这个烽燧始建于西汉宣帝时期(西元前91年到西元前49年),虽然已经历经两千余年的岁月,不过它也是目前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诸多烽燧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这座汉代的烽燧原高有30多公尺,目前残高13.5公尺,实心夯土而成。每层十到二十公分高,中间纵横交错夹有细长条木,其目的就像是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样,有利于烽燧的稳固。


2016/06/12摄于库车 克姿尔尕哈烽燧

烽燧既然是实土夯实而成,那驻守此地的官员,当然无法住在里面,而最可能的就是就近依着烽燧而筑有营区。只可惜现场已无丝毫痕迹可循,否则就可以推测到底有多少人曾经驻守此地。
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些尽忠职守、日夜驻守此地的士兵他们的生活所需是自己耕种?还是依靠后勤补给?还有如果哪天当他们真的发现敌踪、放完警告烟火后,他们是继续死守着烽燧?还是弃烽而逃?如果是逃的话那在这旷野之中他们是如何逃去?又能逃往何方?
嗨!替古人忧天了。


2016/06/12摄于库车 克姿尔尕哈烽燧



「跟着唐僧去旅行」博客
http://travelerchern.pixnet.net/blog

感谢 1
528 次查看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