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皮拉图斯山区(Pilatus)的Fräkmüntegg(1416m)
你对于雪地健行的想像是什么?
出生于亚热带的台湾的我,对于雪的想像委实贫瘠,更别说雪地上健行了。在台湾,除了几年前有次寒流发威使得大台北地区罕见的降雪外,要在平地遇到下雪机率微乎其微。若是提到超过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降雪时,除了合欢山较为亲民外,在玉山、雪山及大霸尖山等地方要进行冬季健行或攀登时,多半是冰雪岩混合地形,不是一般的健行技巧即可应付,因此想像中的高山健行是需要有教练带领、事前的雪地训练及适当的装备(冰爪、冰斧、安全吊带、头盔等)才有办法成行。也因为对于雪的想像极为有限,未知造就的恐惧,让我对雪地健行的设想,不是什么白雪纷飞的浪漫情节,更多的是严峻冷冽的气候及高强度的训练过程。
Busa dei Cavai(2115m), Italy, 2019
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2018年4月底在安娜普纳大环线(Annapurna Circuit Trek,ACT)的30日健行,其中跨越此路线最高点Thorung La隘口(5416公尺,地图上注明此为世界上最高的隘口),造就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的雪地健行。没有预期四月底会遇大雪,轻忽了大自然的变化莫测,也有存着减轻背包重量的偷懒心态,在没有使用冰爪的情况下走完这一段。在雪地上行走的新手,怎么样就是让我感觉有滑倒失足的可能,不安全感随伺在侧,再加上高山症的反应,身体并非全然处在自己能掌控的状态下,到底是怎么的意志力让我走完这一段?我觉得,其实人类脆弱渺小到不行,全赖老天保佑才让我安全的走完这一段(关于这一段往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Trekking] 2018 ACT&ABC:走过Thorung La隘口的心路历程。)
Annapurna Circuit Trek, Nepal, 2018
直到认识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亚尼克,多次来访欧洲瑞士、法国及意大利等地,最终定居在瑞士,在他的带领之下,我才见识到雪地健行的不同面貌及可能性。在欧洲大部分的地区,冬季下雪乃是季节运作的应然状态,因此人们对于雪地活动的想像也更丰富多元。我想像中,天寒地冻时不就应该窝在被窝内喝热茶取暖吗?但把运动当成生活一部分的瑞士人可不是这样想的。正所谓的
「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适合的装备。」天气不好绝非不运动的理由,天气不是人为得以控制,因此就用能控制的去因应不能控制的。在瑞士,可以看到因应各种气候及年龄发展出适合的装备和设备(包括各种室内的运动场和运动设施),让各种运动不再那么遥远或不可及,让运动落实在日常。
只要你会走,你就会使用熊掌鞋
「我们明天去走一趟熊掌鞋健行吧!(Let's go for a snowshoes tour tomorrow!)」当亚尼克这样跟我说时,我对于何谓熊掌鞋(Snowshoes)毫无所悉,脑中浮现的画面是我的登山鞋套上冰爪、手拿着冰斧,在寒风中压迫下跟着绳队缓缓前行的画面,再加上在安纳普纳山区雪地健行曾带给我生死交关的刹那,所以我直觉的回复他:「我没受过雪地健行的训练,对我来讲太高难度了吧!」没想到亚尼克说「雪鞋健行很简单的,跟高山攀登不同。」随后我才知道,我脑中浮现的画面,是属于高山攀登(Alpine Mountaineering)的范畴,即利用专门装备和技术进行的攀登行为。
那么,什么是熊掌鞋?
从英文直译,Snowshoes理当翻译为「雪鞋」,但在本文中我选择使用「熊掌鞋」这个贴切又具象的翻译。我认为「雪鞋」一词理解上较为笼统,感觉任何在雪中使用的鞋子都可称为雪鞋,容易与一般英文称为snow boot或winter boot的雪鞋混淆。先前,就曾有亲戚跟我提到她去芬兰看极光,需要在雪地上行走一段距离,而雪又厚又深,每一步都仿佛千斤重,甚至需要旁人搀扶拖拉着才得以顺利移动,我随口问她「你有穿雪鞋吗?」她说「当然有阿!在台湾就有买好保暖的雪鞋。」我一听就知道她误会我的意思了,只好在网络上找到熊掌鞋的照片贴给她看,她才说「我哪有这么专业弄来这个东西啊!」
熊掌鞋并不是仅为休闲而生的运动装备,其实是古早前人类想方设法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一种智能结晶。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明,生活在北美的印地安人,在冬季降雪量特别多时,为在雪地中往返各地或进行狩猎活动,即以木头制作椭圆形圆盘状的镂空底板,同时在镂空的底板间交织由生牛皮组成的网格,既可避免底板积雪,又可强化接触面积,并将鞋子与底板用特殊的绑定系统固定住,即为现代熊掌鞋的原型,随后才被到达北美的欧洲人加以利用。比起鞋子的大小,熊掌鞋适当地将人体的重量分散于更广大的区域,免于行走时陷入在又深又松的雪地中,另外熊掌鞋也有冰爪设计,有助于强化在雪地上下坡时的稳定性和力量的运用。
熊掌鞋的底盘呈椭圆形,前方有可增加抓地力的深齿冰爪,底盘下方也有六颗钉子,有助于爬坡的稳定性
既然熊掌鞋的起源乃是一种雪地行走的工具,那也就不难理解在搜索熊掌鞋相关文章中常看到的一句话「只要你会走,你就会使用熊掌鞋(If you can walk, you can snowshoe.)。」使用上真的这么的简单吗?依照我个人的经验,若在一般缓坡使用上确实不难,但毕竟是走在雪地上,感觉不那么踏实,雪地下可还是有其他的可能呢!有可能踩下去好巧不巧就是个洞,瞬间深陷的感觉还是值得尖叫一下。所以,我认为难的不是熊掌鞋本身的适应,而是需要克服对于雪地的不熟悉感。
在瑞士,只要积雪到达一定程度后,常可看到老的小的穿上熊掌鞋搭配登山杖走在步道上,撇开一些地形较陡峭等被归类为高难度的路线(依照瑞士高山健行协会对于雪鞋健行路线的分级,主要也是以坡度来区分,坡度到25度为简易、坡度到30度为中等、坡度到35度为困难),一般简易健行小径其实都非常亲民,所需要使用的熊掌鞋也毋须太高端,基本上只要是能防水的登山鞋都可以套上熊掌鞋,整体来说是个可负担且适合亲子的冬季运动。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步道上较多结冰而非松雪时,熊掌鞋的效益会降低许多,这时候冰爪甚至外加冰斧会更加适合。
熊掌鞋后方有可让后脚跟抬高的设备,主要用于上坡时,可较为省力
探索瑞士的雪鞋步道
瑞士,琉森州(Lucern),皮拉图斯山(Pilatus)
琉森是瑞士着名的观光景点,有历史悠久的古造木桥,也有保存良好的古城及城墙。琉森周围可以健行的地方也很多,皮拉图斯山和瑞吉山(Rigi)较为观光客所熟知。这次我们选定的路线,就是在皮拉图斯山区周围的雪鞋健行路线。我们从琉森火车站搭公车到缆车起站Kriens(516m),再搭一段缆车到第一个停靠站Krienseregg(1026m),然后开始雪鞋健行至第二个缆车停靠站Fräkmüntegg(1416m),再走另一条路线回到Krienseregg然后结束今天的旅程。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421211
熊掌鞋健行的指标,有着圆盘型的意象
皮拉图斯山区的缆车、齿轨列车及渡轮路线图。图片来源:https://www.pilatus.ch/en/discover/golden-round-trip/
上升高度约400公尺,相较于我第一次的snowshoeing上升近1000公尺而言,算是休闲等级。
跟滑雪相比,熊掌鞋健行本来就属于很容易入门的雪地休闲活动,有了第一次经验后,第二次走起来更加轻松自在。这次多半是在森林和开阔的平原地形上行走,利用雪鞋覆盖面积大及附有冰爪的优势,只要坡度不要过陡,在雪地上行走真是畅行无阻,特别是在软雪上走起来仿佛在云端一般。亚尼克在下坡时可以很自在的跑阿跳阿,但我为了避免前滚翻,下山依旧采取保守的步调。
在瑞士的健行步道上,蛮容易就可以发现山屋或餐厅,事先查看健行步道数据时即可留意(也要注意淡旺季的差异,有些餐厅淡季时关闭)。餐厅会供应繁简不一的餐点,简单一点的可能就热汤、烤德式香肠和起士干肉拼盘等,丰富一点的则还包括意大利面、马铃薯煎饼(Rösti)等,在雪地内行走一段时间后,能喝到热热的充满咸香味的浓汤真是再幸福不过了!
Bündner Gerstensuppe,瑞士特有的浓汤,有马铃薯、蔬菜、培根和大麦,重口味且相当有饱足感
沿途指标都很清楚,标明前往地点及平均所需时间或公里数
抵达Fräkmüntegg(1416m)的展望
为什么喜欢熊掌鞋健行?
在健行的过程中,我询问亚尼克为什么喜欢熊掌鞋健行?他说,如果是滑雪的话,除非是在野地(但风险相对高且所要求的技术层面也更高),一般在滑雪渡假村内就是人多,以及各种人造的雪道和设备,雪靴又很重,缆车费也贵,整体来说就是「劳民伤财」型的运动。而熊掌鞋和雪杖很轻易携带,不用买特定厚重的雪靴,且所走的路径基本上都不破坏原有地貌,更重要的是不用面临太高的雪崩风险却仍可享有在山林内自在穿梭的乐趣,远离人群,如同健行一般,得以享受在山林中的清幽。
原帖地址: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0421211
熊掌鞋健行在瑞士也是一项很热门的冬季休闲运动,所要求的技术层面不高,也无庸特别请教练来教,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后,就如同我们到郊山健行一样,只是把登山鞋再套上熊掌鞋设备而已。有机会冬季来到欧洲的话,许多知名的滑雪景点也同时都有提供熊掌鞋的出租或是参加熊掌鞋的健行团,由有经验的向导带领享受在雪原上自在行走的滋味,不彷大胆尝试看看熊掌鞋健行吧!
原文出处:Miilook迷路|让我们一起沉迷旅行这条路
https://miilook.com/hsien-ju/29664/
-
吸附走的路 Nicoles Wanderweg
朋友都戏称我为王吸附(seafood),但其实我就是个流浪律师。花了人生最精华的青春岁月都在念法律,年届30在前途茫茫时去了一趟澳洲,人生开始走在曲折的山路上。现居瑞士苏黎世,常去一些不太观光的地方健行,顺道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