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3世纪,匈奴汗国武力十分强大,多次侵犯西汉边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却在平城白登山被冒顿单于的三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七天七夜,最后刘邦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逃出重围。白登之围后,西汉元气大损,不得不采取和亲怀柔政策维持与匈奴的关系。
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六、七十年休养生息,西汉逐步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即位后,不再甘于对匈奴低声下气,多方备战,主动出击,决心一雪前耻。
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奴战争。经过数次战争,都大败匈奴,匈奴北徙遁走漠北。
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创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不仅筑城设防,还移民屯田、兴修水利、耕作备战,戍卒和移民共同屯垦戍边,居延即为中心地区,居延长城周边兵、民活动在汉代持续200多年。

1927年至1935年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主要由瑞典和中国组成),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系列科学考查。
一九三一年,考察团团员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额济纳河下游附近的博罗松治,编号P9的汉代坞堡中,发现了346枚简牍,此后沿河遗址,前前后后获得两汉木简一万余枚,由于这一带属汉代张掖郡的居延或肩水县,出土简牍被统称为居延汉简。
许多史学家、考古学家、文档学家参加居延汉简的整理、研究、诠释。

本区即展出200余支居延一带出土的汉代简牍。
这些简牍文书,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文档,一小部分是书籍、书信和私人信件等。

汉代军队的装备检查清册──永元器物簿
这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汉简中,木简、墨迹及编绳保存都最完整的一份汉代简册。
内容是东汉和帝永元五年到七年,广地侯官南部上报部内清点釜、硙、弩、箭等装备的数量与状况的报告书。



联想到古装剧中捆成一捆的「书」。


馆内有很多
汉简,宽大约只有一公分,有些汉简上的文本褪色,肉眼已无法辨识;也有些文本是因为墨迹已渗入简牍里,误以为是无字的汉简。但随着科学仪器的进步,现在我们可以借由红外线仪器的帮助来辨识文本,经红外线照射或扫描后,字迹清晰再现。

有些木简看起来无字,旁边的白字条是经过红外线照射或扫描后,出现了木简上原来的字迹。



削衣
汉代的阿兵哥,在学写字时,最常利用废弃的简牍,这些简牍写满或写错可用书刀削掉再写,从简牍削下来,带有字迹的薄片,称为「削衣」。

汉代边塞出土的毛笔。

人面桃符
根据考证,这些面貌凶恶的木人,很可能是汉人用来避恶鬼和凶邪的桃符。木人下端尖锐,以便插在门户上。后来演变成春联。